在朝旅游期间我们参观了青山里合作农场和西海水闸,它们分别是朝鲜农业和工业的样板。
青山里合作农场位于平壤西南方向,离平壤市区仅有二十多公里。一路上我们饱览了公路两旁的农村风光: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绿色,除了青山,就是绿油油的庄稼,几乎看不见明显的裸露土壤;不时可以看见一些农村建筑,除公共设施外,主要是些两、三层楼的农舍。这些房屋由国家出资统一修建,然后分配给农民。每两、三户人家合住一幢“连体别墅”。
行车不多久,我们就到达了青山里合作农场。青山里在朝鲜的地位相当于大寨在当年中国的地位,它是朝鲜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在朝鲜家喻户晓。
青山里有陈列室和专门的讲解员,但我们的时间安排不多,只打算在外面的景点参观一下。于是讲解员简单介绍了青山里的概况,导游小朴进行了翻译。
青山里合作农场有五个自然村,2500多人,耕种1000町步的土地(1町步约合15市亩)。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小麦、蔬菜和多种果树。农场员工集体劳动,按劳动量记工分,年终按工分进行分配。
金日成曾先后85次来此调研,1960年2月提出了著名的“青山里精神”和“青山里方法”,成为至今仍然指导朝鲜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
像去其他的有朝鲜领袖人物雕塑的景点参观一样,导游提醒大家自愿献花。于是,大家开始习以为常地购买了鲜花,在金日成与青山里农场员工的群雕前献花和鞠躬,然后拍照留念。
在青山里的纪念碑上,我们还看见了一个女性的画像。她名叫金正淑,是金日成的夫人。金正淑也是一位革命家,在抗日战争中与志同道合的金日成结识、恋爱、结婚,后来在1949年因难产去世,年仅32岁。
由于是对外接待单位,青山里也像城市里一样,建有草坪。参观时,我们看见农场员工使用动力机械割草,考虑到朝鲜的燃油紧缺,国家分配支农物质给青山里时,显然是优先照顾的。
我们还看见一位洗拖把的妇女,只见她皮肤白皙、营养良好;而另外在地里劳作的一组妇女,则皮肤晒得黝黑,也显得消瘦一些。
青山里也建有温室,里面种植的西红柿已经硕果累累,只是还不到采摘时节。
有意思的是,我们还看见了工分记录榜,里面标示了各农场员工的所挣工分。朝鲜的记工方式比当年我国的生产队工分制度简单,一般每人出勤一天记1工分;如果劳动成果突出或劳动超时,则记1.5工分或2工分。
使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一辆宣传车也开到了这个农村基层组织。导游说,这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足大家干劲用的。
青山里的公共设施还不错,有幼儿园、阅览室等,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更新改造之中。
离开青山里后,我们沿着公路继续前行。一路上,还看见了许多其他村庄,其建筑依然不错,没有一处破败不堪的农舍。朝鲜农村都采用集体经济的合作农场组织形式,但每个家庭有20平方米的自留地。朝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和《摘苹果的时候》显现出当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其社会经济实际发展水平也超过了韩国。但如今却因缺燃油而大规模废弃了农业机械,倒退到了畜力耕种时代。畜力毕竟不能与机械相比,于是军人支农劳动就成为我们一路可见的景象。但美韩偏偏要在你农忙的时节来搞军事演习,让你首尾不能相顾,所以作为一个战时体制下的国家,朝鲜的压力是很大的。
旅行车快接近西海水闸时,许导游给我们介绍起西海水闸工程的背景资料。
西海水闸位于朝鲜的大同江入西海口处,是为拦截海水而建的。水闸大坝长8公里,有36个闸门,还留有3条鱼路。水闸既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又可以储存数十亿立方米的淡水,灌溉平安南道和黄海南道开垦的约10万公顷的土地,解决了大同江下游地区城市和村庄用水及南浦、大安等地区的工业用水,一举数得,是世界上有名的拦海大坝之一。
水闸工程于1981年动工,到1986年竣工,前后只用了5年时间。工程共采用3000万土石方,削平了10座山头,耗费水泥110万吨,钢材28万吨,朝鲜政府为此共投资40多亿美元。由于动用人民军部队来完成这项宏大工程,其中许多人工成本还没计算在内。
我们先去西海水闸参观接待处的陈列室参观工程模型,并观看了工程全过程的纪录影片。然后到楼上的观景台观看水闸大坝的全貌。
站在观景台上一看,我发现水闸大坝果然壮观,在我们的观察位置上并不能将大坝的全貌尽收镜头之中。于是,我朝左右两个方向各拍了一张照片,才大致拼出了水闸大坝的全貌。
讲解员告诉我们,朝鲜的西海与中国的渤海相连。于是,游客们纷纷以想象中的渤海为背景摄影留念。
除外国人外,朝鲜的民众也来此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他们中间,既有大人,又有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