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5-08-25

2025-08-25

作者: 聆听镜看 | 来源:发表于2025-08-24 15:42 被阅读0次

    林吟老师新书《从图云关出发》嘉宾访谈环节主持稿

    (三稿)

    各位嘉宾、各位书友: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们将进行的是林吟老师新书《从图云关出发》的嘉宾访谈环节,我是这个环节的主持人李玲。

    【开场 图云关往事】

    80年前烽火中的图云关,是生命的隘口:

    无数医护人员在此悬壶救殇,万千伤兵在此重获新生。

    今天,我们借林吟老师的新书触摸这段历史,更有幸邀请到历史现场的见证者后人,接下来我们将以三个‘图云关之问’,开启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首先请出的嘉宾是救护总队和卫训所后人。他们是救护总队、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内科医生杨锡寿之女、原贵阳市政协副主席杨永楦;朱联贵先生,他的父亲和三位伯伯在山东沦陷后,一起参加了救护总队;陈志利先生,他的叔父陈璞曾是救护总队材料股主人兼材料总库库长,他父亲陈宗芳也在救护总队材料库工作;以及纪实文学作品《从图云关出发》的作者、贵阳学院副教授、贵州省红十字会理事、贵州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林吟老师。

    【第一环节:医者仁心 · 访谈救护总队和卫训所后人杨永楦、朱联贵、陈志利】

    1、主持人:“杨主席,您的父亲杨锡寿医生曾在图云关担任贵阳陆军总医院住院总医师。当他向您讲述这段岁月时,最常提到的场景是什么?您认为,父亲那一代人用手术刀和止血钳坚守的‘图云关精神’,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2、朱联贵先生,您是津浦铁路局的工程师朱景康的后人,我从林吟老师传来的资料中看到:1938年5月,山东全境沦陷,朱景康先生拿出朱家的家底,说,“你们设法投奔抗日部队吧,我们朱家子孙不当亡国奴。”您可以为我们讲述这段历史吗?

    3、陈志利先生您好!陈璞是您的叔父,他是药学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委会委员,组织编纂1953版《药典》。他一生勤奋好学,只重事业,不分党派,一生从事救死扶伤,是一个纯粹的人道主义者。您还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和我们分享呢?

    4、感谢救护总队和卫训所后人杨永楦、朱联贵、陈志利和我们一起回忆这段历史,在撰写《从图云关出发》这本书时,林吟老师一定也查询了不少的史料,我们也想听听您的讲述。

    (紧扣点:战地医生的职业信仰和生命至上的永恒价值)

    下面我们请出在图云关上被救治的166师498团中尉军官李志敏之子、贵州作家协会会员李性刚,他曾著有《国殇·抗战时期的红十字会医疗救护》等著作。

    【第二环节:生命烙印 · 访谈李性刚老师】

    主持人:“李老师,您的父亲李志敏中尉在1944年寒冬被抬上图云关救治。您曾在您的著作中写道‘担架上的父亲看见红十字旗时哭了’——这面旗帜对他意味着什么?(聆听细节还原)在您考证的史料里,图云关上的医疗团队最震撼后世的精神特质是什么?”

    林吟老师与李性刚互动分享。

    林吟老师,图云关在贵州,交通不便,战时为何选择在那儿做红十字救护总队总部?……感谢您的分享,更感谢您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让图云关跨国医疗协作的人性光辉和伤兵视角下的生命尊严都得以升华。

    下面我们请出来自上海的刘天一先生,他1946年生于贵阳,抗战期间,父辈曾是贵阳市汽车站站长、西南公路管理处官员,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运输队车辆通行提供了便利,有请刘先生。

    【第三问:笔铸丰碑 · 访谈作者林吟】

    1、主持人:刘天一先生,您的绘画作品生动展示了关于救护总队各个人物事迹画册,深受有关部门和原救护总队队员的中外后裔们的喜爱。您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画这个题材的呢?

    2、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阳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家王剑平在这本书的序里是这样写的:“防御、相持、反攻、胜利,林老师以中国军民抗战的4个阶段为线索,取《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人物结构法,以重要人物为代表,先叙各路英雄来路,后聚至贵阳图云关上,遂以时间顺序,分述各类大小战役,从图云关出发的各路“好汉”又分赴全国各大小战区、战场,开展战时救亡。这个结构很强势,中国抗战史、中国红会史、西医在中国的普及推广,皆涵盖其中,脉络清晰。以致 70 余万字读来,依然气韵流畅,这可是下足了功夫。 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视角里的中国抗战史,也是图云关辐射联结的中国抗战史。”请问林老师,当您书写杨锡寿医生的手术刀、李志敏中尉的担架时,最刺痛您的历史细节是什么?如何平衡血腥战争的真实性与人性温暖的书写?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从图云关出关》的出版,是否在提醒我们:救护生命的‘精神关隘’永不过时?”

    【三方共鸣 · 精神共振环节】

    问杨、李:

    “两位先生的父辈,一位救人,一位获救——如果他们在天堂重逢,您认为他们会如何评价林吟老师这本书?”

    问作者:

    林老师您好!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您的纪实文学作品《从图云关出发》首发,可喜可贺。在这部作品的写作过程中,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书中写到第 711队医疗区队护士梅碧芳为保护伤员,遭日军合围,将陷敌手时她抓起一瓶来苏,仰头自尽。这种细节是否正是跨越80年仍击中读者的“精神密码”?写作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您认为,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您的这部作品的出版,有什么样的意义?

    问全场:

    “当战争硝烟散去,‘图云关精神’在今天该如何传承?请用掌声告诉今天到场的嘉宾老师们——我们从未遗忘!”

    【收尾·历史的回响】

    主持人:一个小时的时间浓缩了80年的记忆,请记住这三个坐标:杨锡寿医生的听诊器,李志敏中尉的伤疤,画家刘天一的画笔和林吟老师的钢笔,它们共同构成了图云关的精神版图。感谢今天各位嘉宾的分享,让我们知道,在生死关隘前,人性永远选择‘出关’:向黑暗索要光明,从绝望诞生希望。这,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通关文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5-08-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kla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