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特别感性。
从小到大,我在理科方面的天赋真不咋地,所以换来一种文字的感性能力。
在初中语文老师的引导下,我对诗词古文越来越感兴趣。在念出每一段诗句时,我心中会自动生成一幅关于其内容的想象场景,或旷达,或温馨,或光明,或凄清。
那种感觉,我称为陶醉。那一刻,自己的心离开了当下的生活,被吸入书本画卷之中,体验那跨越时空的仙境之旅。
按理说,这种文字敏感力是很好的一种状态,是从事文字或艺术领域的人必不可少的一种本能。
但后来,我发现这种特质给我的人生也带来了很多麻烦。
感性的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悲伤。
听一首歌,看一场电影,见一处风景,玩一个游戏,无论做什么事,里面的种种无不牵动我的心,带领我去往澎湃的情感世界。
那些人所在的世界,似乎与我的世界交融起来。他们悲伤,我也悲伤;他们沉郁,我亦沉郁。
加之生活中遇到的家庭、人际问题对我的打击,我更加感性脆弱,心神无时不刻不受到一切外物的影响。
那时,我觉得一切是灰暗的,世界是残酷的,人性是丑陋的,未来是渺茫的。
每一个幻想中的仙境,不仅难给我带来安慰,反而成为我悲伤的催化剂,让我更加恐惧现实生活,想要逃离我拒绝的真实。
现在,我当然走出这种境地很久了。回首当年,那些感受似乎都风化了,变成一种干瘪的回忆。
我有一种感叹。
人生就和游戏是一样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许多特质是被动技能,无论是否点击技能图标,技能持续有效,持续耗蓝,吃饭睡觉方便,技能都持续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这时,一些特质、能力,不仅没有给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反而成为一种通向美好自由的障碍。
这种东西在我看来,就叫业障。生命中的许多被动技能,我们不得不受制于它的先天、后天特性,就是这样的东西。
对于修行的人来说,是要学会转化这些的。
我将转化后的能力,称之为智慧,也就是游戏里的主动技能。
需要使用的时候,能力会马上激活,完成人的当下需要;当生命不需要这种特质时,能力会自动隐去,不留下任何痕迹,不会对人生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随时可以进入状态,却不被这种状态影响,拥有自主而非被动的人生,才是真解脱,大自在。
按佛家的说法,可以称为转识成智。
很多人都有着艺术家、文学家的细胞,都能生活于感性与诗意的世界。
其中的部分人,虽然有着超越常人的卓越能力,成为人人称赞的艺术家、诗人,但他们厉害的,是被动技能等级。
他们的诗歌会被写入历史,成为教材,被人传颂,但他们本人,却没有关闭技能的能力。
于是,世上有了顾城的杀妻自尽,也有了海子的卧轨。
主动技能与被动技能,本质区别就在这。
一个最了不起的诗人,既能在别人的世界里疼痛自己,也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疗愈自己。
爱苦就苦,要乐就乐,掌握主动技能,方为文艺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