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把万物当作稻草扎成的祭祀用的刍狗一样。圣人无所谓仁爱,他把百姓都看作刍狗一样。天地之间,不正像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它,产生的能量就越多。言辞政令越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少言虚静。
【解读】
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天地万物皆有所属,天地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不因天地之仁而生,百姓也不因圣人之仁而生。他们共生的原因,是一种客观上的互相需要,相辅相成。这就告诉我们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看事物、看问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天地无所偏爱,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需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
天地真正的惠泽,就是顺应自然大道,让万物自然生长;圣人真正的仁爱,就是施行无为而治,给百姓一定自由,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的纯任自然。
即圣明的统治者对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对此,老子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圣人无所谓仁,对待老百姓也要像对待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籥,是指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老子将天地比作一个可以来回鼓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生生不息,不会竭尽。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而人体就像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修身,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
天地之间,虚静辽阔,充满万物生存的元气,也正因其虚静,如拉动风箱一样,保持生命的激情和力量。而天地之间的人,要透过这个自然大道,认识到社会和人生之道。只有天地人保持一体,天人合一,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通过上述比喻想要说明的问题是:“政令繁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即用很多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执行,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这样万物反而能生生不息,永不枯竭。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
施政不能言辞法令过多,因为这违背事物的自然生存之道,必然导致灭亡。所以老子主张,要行不言之教,行无为而治,让百姓自己发展自己。
作为个人,如果想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就该法天效地,保持中心的虚静,充实内心,少说多做,这样才能保持无穷元气,拥有智慧和源源不尽的生命力量。
圣人体此道以博爱,其仁亦至矣,而不言仁。其于百姓,亦如天地之于万物,辅其自然而不害之,使养生送死无憾。
倘多言仁爱而不能体道,则空有其言而无实效,故多言则数穷也。不如同天地,守中虚之道而无偏由,则万物自然各得其所也,岂有穷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