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细读红楼:林黛玉家产之谜

细读红楼:林黛玉家产之谜

作者: 璨星伴月 | 来源:发表于2024-12-12 07:25 被阅读0次

父母早亡,这般悲惨的命运早早地降临于林黛玉之身,致使她在尚且稚嫩的年岁便丧失了双亲的庇佑。寄人篱下的她,仿若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既脆弱又无助,只得孑然一身投身于外祖母家。于这看似繁华喧嚣的贾府之内,她显得那般孤寂无依,形影相吊。

靠着外祖母的怜爱,林黛玉才得以在贾府中安身,过着表面上和众姐妹相差无几的生活。然而,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实则隐藏着她内心深处无尽的忧伤与孤独。

在《红楼梦》的第四十五回里,黛玉对着宝钗吐露心声,直言自己“一无所有”。黛玉真的“一无所有”吗?

或许答案并非那么绝对。

在近两百年来,络绎不绝地有人对黛玉一无所有提出质疑。最早提出林家财产问题的乃是清朝人涂瀛。他坚定地认为,林如海离世之后,林家那“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而待到林黛玉辞世,林家的财产便名正言顺地归属了荣国府。

涂瀛之所以认定林家拥有如此庞大的家产,其依据在于《红楼梦》第七十二回里为贾母操办寿宴之时,贾琏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困境,恰在此时,宫里的太监又前来打秋风索要 1000 两银子,贾琏不禁感叹“再发个三二百万银子的财就好了”。涂瀛据此推断,贾琏所感慨的“三二百万银子的财”正是林家的财产。

很多研究红学的人不仅同意涂瀛的看法,而且还坚信林家是具备丰厚家产的,并为此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细致入微的论证。

首先,就林家祖上的情况而言,林家在林如海之前连续四代均为侯,待到了林如海这一代,虽说不再袭侯,然而财产依旧颇为丰厚。一个有力的证据便是林如海与贾敏的婚事。贾府世代世袭公爵,在为子女挑选婚配对象时,必然会精挑细选门当户对之人。而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乃是贾母最为钟爱的孩子,为她挑选夫婿必定会更加用心。曹雪芹借王夫人对王熙凤所讲的话语,清晰地点明了贾府当时的经济状况以及贾敏的矜贵:“只说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何等的尊贵,那才是千金小姐的体统。”能够将这位千金小姐迎娶进门,林家必定是财力雄厚。

其次,林如海自身具备强大的挣钱能力。曹雪芹先是安排他出任兰台寺大夫,这一职位相当于如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其目的在于塑造林如海的儒雅清逸之气质,以与林黛玉的书香气质相互映衬。而后,曹雪芹又安排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这可是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是个众人皆知的肥缺。即便只是在职权范围内为盐商提供些许便利,也能够获取为数可观的进账。

家里原本就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林如海自身又有挣钱的能力,林家拥有丰厚财产这一事实足以坐实。然而,故事开篇没多久,林如海便与世长辞,那么这笔财产究竟去向何方?

在第十二回中,林如海身患重疾,于是写信来让黛玉回去。而此时,“贾母定要贾琏送她去”。倘若林如海病故,那么他家的财产必然是需要有人来接手处理的。贾母向来通晓人情世故,她清楚地想到了这关键的一层,因而坚决要让管理家务的贾琏一同前往。

林如海病故之后,贾琏竟然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来料理林如海的后事。如此漫长的时间足以说明林家家产极为丰厚,以至于清点接收的过程异常繁杂。这一情况也恰好印证了贾琏曾经说过的“三二百万银子的财”。

紧接着,一系列的问题便随之而来,贾琏去接收林家的财产,这究竟现实吗?又是否合法呢?

当林黛玉回到扬州时,林如海尚且还没有去世,这也就意味着林如海是有充足的时间向贾琏交待后事的,从这一点来看,具备现实性。

林如海的家族一向人丁稀少。曹雪芹在第二回里就曾经明确交代过:“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林如海曾经有过一个儿子,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至此,林家就只剩下了林黛玉这唯一的血脉,并没有其他任何人能够有资格来占有这份家产。所以,林家的全部财产按理都应由黛玉继承。只是那时的黛玉仅仅十岁,尚还年幼,于是便由她的监护人贾母,委派贾琏去接收了这份财产。从这一角度而言,具备合法性。

那么林家的财产流入贾家之后,究竟去了哪里呢?作者经过分析认为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这些钱财进入了贾母的私人账户,除了用于林黛玉的日常开销,其他人无法动用。比如说,所有人的月钱都是由王熙凤负责发放,唯独潇湘馆的月钱是从贾母那里支取,颇有点专款专用的意味。况且林黛玉这些年的开销总体并不大,按照这个金额来计算,应当还有相当规模的财产是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第二种可能性则是绝大部分财产已经被使用了,而且是用在了元春省亲的整个浩大事件之上。在这个事情上的花费极其巨大,就连从皇宫里出来的元春见了都忍不住感叹“太奢侈”。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这第二种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那林黛玉对自己的财产,是否知晓呢?在第二十五回中,王熙风和林黛玉开玩笑说,“既然吃了贾家的茶,就要给贾家做媳妇”,能给贾家做媳妇,必然在人物、门第、根基、家私等方面都是相当匹配的。心思玲珑剔透的林黛玉自然会琢磨这话中的弦外之音。作者分析,随着林黛玉渐渐长大,她对于自己的财产应该是逐渐有所感知的,只是她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来。我们一直以为林黛玉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并非如此。

在林黛玉和薛宝钗成为推心置腹的好友之后,曾在一次聊天中说起了买卖、土地与房产的事情。在议论探春治家的改革时,林黛玉称赞“这样才好,咱家里太花费了,出的多进的少,如不节省,以后必入不敷出”。这与我们印象中那个不谙世事的林黛玉大不相同。作者还称赞林黛玉,她既不像王熙凤那样亲手经办府内一应支出事务,也没有看过账目,然而要得出“出的多进的少”这样的结论,必定是在平日里细心观察才能得出的。再拿潇湘馆发放月钱这件事来说,黛玉会在一旁监看,由此可以发现她确实很有心机,故而曹雪芹称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黛玉起初深陷于困惑和心理阴影的重重包围之中。那无端失踪的巨额家产,就如同一片浓重的阴霾,给她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困扰,让她在初始阶段感到迷茫和无助。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她并没有一直被困于这阴霾之中,而是逐渐地走向了超脱。那原本可能成为沉重枷锁的巨额家产的去向之谜,最终并未能真正束缚住她的心灵和情感。

她始终不渝坚持的,是自己和宝玉之间那份相知相爱的深厚情谊。这份感情在她的心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让她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和物质的困扰。

这,才是曹雪芹精心构思中的“绛珠仙子”应有的模样。她不被金钱和利益所左右,不为尘世的喧嚣和浮华所迷惑,心中怀着对真爱的执着追求,坚守着那份纯粹而美好的情感,宛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纷繁复杂的世间绽放出独特而绚烂的光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读红楼:林黛玉家产之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ste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