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的第 3/100 篇日更原创 写作用时:1h10m。
德国有个社会学家,在年轻的时候,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是一个简单的上班族。他每天朝九晚五,下班之后,就回家读自己喜欢感兴趣领域的书籍。
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出于兴趣,出于帮助自己思考的目的,在书籍有感触的地方划上线,或者在空白处写一些批注。
后面他发现这样的批注,没有太大用处,就开始写读书卡片,帮助自己记忆灵感和思考。
不写不要紧,这一写,他就停不下来了,一生中一共写了9万张卡片。也因为自己的卡片盒方法,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公务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在1968年,成为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且终身担任这一职位。
这个神人,就是扫地僧式的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
卢曼用自己的卡片盒方法,在30年间,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不包括译本),许多都成为各领域的经典之作。甚至在他去世之后,他办公室里留下的快完成的手稿被整理出来,又有六七本关于宗教、教育或政治等不同主题的书以他的署名出版。
可以说,一张张小小的卡片,改变了卢曼的一生。
写一张卡片很小,可能类似于,我们写一条微博。但是正是卢曼孜孜不倦的在小事上着力,最后通过勤奋和积累,才获得在学术大事上的巨大成功。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之所以这么神奇,是因为卢曼用的是完全是有别于很多人的学习方法,书里称为——自下而上学习法。
1、什么是自下而上学习法?
可能直接说自下而上学习,不太好理解。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学习。
比如说,你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要写论文,导师提前把论文的论题和时间计划都给到你了。你跟着这个主题去阅读资料,去寻找论点和相关的案例。通过事先预定好的的计划和主题去学习,就是自上而下的学习。
相反的,自下而上的学习法,就是一开始,不去确定自己的详细计划和主题,只是通过卡片笔记法,去积累资料和思考,在学习探索中,自然而然生发出最后要输出的主题。
卢曼的高产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比起他的出版物的庞大数量或他的著作的超高水平,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似乎没有付出多少心血就实现了这一切。他强调自己从不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他甚至说:“我只做容易的事情,我只在马上知道要怎么写的时候才会写作。如果我有片刻的动摇,我就会把这件事放在一边,然后继续做别的事”(Luhmann et al.,1987)
2、为什么说自下而上的方式比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加适合普通人?
以读书笔记为例子: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工作流程的区别之一。前者是把功夫花在平时,当我们前期学习时,就以一种聪明的方式记笔记,这些笔记会成为我们日后的生产性资料。后者常常是以计划开始,然后围绕某个主题去搜集资料,这样就难免有很大的随机性,甚至经常要持续面临阶段性的风险和可能最终失败的代价。
在写作方面,自下而上的方式是功夫在平常,用复述和思考联系的方式,在每个细小的思考时刻去积累小卡片和一个一个的小知识,这个本身是不需要有太好的计划能力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是先计划好自己的方向,去找素材,去找证据,找材料。需要很好的计划性和全局观的。普通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这里也让我想到草根和精英的奋斗方式不同。阳志平写过,草根应该选择自下而上的方式去奋斗,从影响身边人开始,早点参加社会实践。
精英是自上而下的奋斗,有圈层有资源有人脉,他们是高维打低维。草根是农村包围城市。
两种方式都有成功案例。但我更喜欢,自下而上的方式,因为自下而上的方式是自然的方式,是想小树苗自然成长生发的方式,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其实,更大的原因也在于,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加接近内在动机的指引。
3、作品涌现,往往需要有种树精神
大多数果树,从种下到长大结果,需要耐心等待,有些甚至要等好几年。2002年,褚时健已经74岁,开始种橙子,10年后褚橙才上市。他的太太马静芬曾为年轻人写下“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业道酬精”的勉励之语。
这个时代太过浮躁,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去做到追随内在动机的指引。我们要想有作品,可以用自己的技能、个性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靠兴趣吃饭,还是需要有褚时健10年如一日的种树精神。
自下而上的生长是自然生长的,不是揠苗助长的鲁莽武断。
一棵树从种下种子,到开花结果,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
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关系需要培养感情,这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
身体或者心理受到伤害,会缓慢地恢复,这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小结
卢曼的卡片盒写作法的背后是自下而上的学习法,功夫在平常,积累了9万张卡片,让卢曼成为社会学大拿。
褚时健的褚橙,以10年为一日去种树,去打磨自己的产品,终于成为商界不老神话。
通过自然的自上而下方法,慢慢的去积累,等你的人生之树成长起来,自然会硕果累累。
通过自己平常自下而上的系统积累,你的作品自然会不断涌现。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
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