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曾经做了一项关于目标对人生结果影响的调查。当很多智力、学历、环境都差不多的学生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做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其中: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保持方向努力,成为了领军人物。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的人,他们成为了社会上层,在短期目标不断达成的情况下,大多成为了行业专家,比如医生、律师等等。60%目标模糊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生活安稳但平庸。27%没有目标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的各种不如意与他们如影随形。(源引自:袁春楠)
对比调查出来的结果,我对号入座,现在是60%目标模糊的那群人,是在社会中下层,生活安稳但平庸,重点是不断致力于公司业务发展,把自己的能力发展用符合公司的情况来绑定,而不是用更长远的个人目标来绑定,而且我回顾了毕业后7年的经历,我真的是在个人认为的世界中存活和追求那些不务实的东西,当然也没有追求的到,现在反而在而立之年进入了更大的焦虑之中,这些都是因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导致,或者说所谓的“穷人思维”导致的“行为”。
这就是稀缺,因为感觉缺少我们去追求的行为,稀缺是简单的潜意识里的想法,非常不易察觉,因为他只会产生毫秒级的一闪而过,引导行为,甚至是思维模式,因为他会在你完成一点或者追求到一点所缺的东西的时候刺激到大脑兴奋,进而让人上瘾,反之,没有去追求的话,会产生自卑、自虐、麻木、无聊的行为,负面的情绪会堵塞我们的思维,造成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干活,放弃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
而我自己来说,稀缺对我的伤害造成了更大的影响,产生了更大的伤害,我学会了欺骗,我因为想要得到某个项目,进而产生“争抢”的行为,“争抢”不过就产生了“逃”的想法,但又不想失去项目,结果就产生了示弱的想法,用示弱的行为、同情的心理,让人“照顾”我,因此采取了编造理由,虚构事实,造成假象的行为来证明或者说是“道德胁迫”别人,这种行为确实让我获得了项目,但同时更大的隐患便埋了下来,我会反复利用这种想法,编造更多谎言来欺骗或者说是“圆谎”,自己身心俱疲、别人也觉得你总是会产生负能量,不原意靠近你,搞得自己跟超级怨妇一样,真的变得越来越弱,心理不强大,人的气质和自信力就会大打折扣,想要有更大的突破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稀缺已经成为了新的牢笼,俘获了你的大脑,让人变成既不独立也不会思考的物种,不去追求业务能力的提升,导致稀缺感更加厉害,失去更多自由。
那有解决办法吗,肯定有,这也正是我写下这感受的原因,先让自己意识到,找到了原因就有办法解决了,至于具体的方式,那就用实践来体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