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两天的城市支教专业课程里面,给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熊猫老师一次次说的,打开你的一扇门,再打开你的一扇门~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也真的有如此的感觉:从刚开始内心还比较紧张、忐忑到通过一个个环节的设计:介绍自己、了解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分享自己的感受~等等,慢慢的放松,慢慢的变得更愿意去尝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嗯,慢慢的却比较快~
我想,这也是我们做这些亲子活动的最终要的目的:走进孩子、孩子家长的内心,让他们更愿意参与进来、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每个人都是人来疯,都可以自来熟,也有很多慢热的小孩子或者家长,如何让他们能放松的参与进来,这是当我们作为一个活动策划者和带领者的角色时,值得去思考的。


回到这两天课程的一个回顾:
【自我介绍(用片言只语卡片进行)】
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我用了一张带着光芒的视觉卡片,希望自己做一个散发光芒的人,也希望自己是一束光,给需要的人带来光明与爱~能让有需要的人自主靠近~
老师也特别提到一点,我们介绍的名字建议是可以让孩子们比较容易去记忆的、理解的。

【输包村故事分享,集体创造&演绎故事】
输包村的故事是一个熊猫老师一家根据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创作出来的故事,特别有意思。
不禁回想到我自己日常与孩子相处,虽然不是自己创作,是采用绘本里的关键情节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自己创作的故事,相信对孩子、对家长都会有特别的意义,也将会成为孩子长大后或者我们年老后,值得回忆的美好素材。
创作故事的时候,熊猫老师给了几点提示点:
1、源于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
2、让孩子参与,一起来头脑风暴,你一句,我一句的形式进行创作;
3、故事的结尾,回归爱/教育意义。
#在故事里,可以采用小英雄主义形式等#
【吹纸条游戏】
与孩子玩游戏,有时候不必太强调目的性,就放开的去玩,感受玩的过程的快乐就好。

【不同阶段儿童发展知识】
在讨论儿童各年龄段(2-3、3-6、6-9、10-12)的典型行为、成长心理需求到我们父母可以如何协助的环节中,收获的不仅是对各各年龄段孩子的了解,更是一种思维的转变:我们不光只看到孩子呈现出来的行为,更要看到这座冰山下隐藏着的潜在需求…
这次讨论的形式是采用了先分组讨论,然后通过蜜蜂与花朵的角色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让思维的到横向或者纵向的延伸。




【童年时光机】
#不要忘记,你曾经也是一个孩子,也渴望被看见、被爱与接纳。#
#幸运的人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都j在治愈童年。除了给孩子创造美好的环境,过好自己的人生也很重要。#
在时光机环节中,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计,在烛光摇曳的环境下,尝试了敞开自己的内心,去回忆童年里的美好时光,理解父母接纳曾经的自己。
回想其实以前也有参加过类似的主题,但却没有办法真的走进内心去回想,逃避这个令自己感觉不好的一个过程,但在这次的时候,我真的愿意去感受,去思考,去回忆~~
我想这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我感受到了足够的安全,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环境的营造,给了我愿意去回想的触动,愿意去挖掘童年里美好的事物。
【儿童沟通技巧】
有时候,我们不经意说的一句话,可能就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而我希望这种影响是正面的,是积极的。
这个部分主要学习情感的交流以及技能/能力/品格上的交流如何说更合适。
第一部分:关于情感沟通的误区以及如何调整。
··多倾听孩子的感受、情绪,少说。
··带孩子认识各种情绪。



第二部分:如何说可以帮助孩子的某些能力、品格、行为得到成长。
鼓励的三部曲:
1、细致的描述孩子的良好行为;
2、表达你的感受/情绪;
3、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良好品德/技能。
#有时候,我们无法代替孩子去经历属于他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从言语上进行安慰和同理#

【教案设计及实践】
每一场活动都有其相应的目的,或许是表达爱、或许是好玩、又或者是培养孩子:合作、沟通、分享等技能,又或者只是想让孩子/家长受到启发,培养习惯、让家长看到孩子、听见孩子的声音等等~都可以~
··对于引导者的自我介绍:可以想象自己的自我介绍如何表达…如何让孩子更好的理解以及记忆~
一大块布的变化,非常好玩~
1、一个人许愿(抽卡)
2、其他小朋友或家长帮忙变化;
3、协助一下关于形状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
1、描述规则、约定的时候,先示范一下
如:小蜜蜂,嗡嗡嗡(一起来示范一下)
2、关于游戏,可以按年龄层次进行分组,调整难度
3、在活动结束后,最好有一个家长交流环节,让现场的家长表达一下参与这场活动的感受、想法等。

吾皇妈咪语:陪伴他,一起成长,一直有话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