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初中之后,我需要住校,那个阶段,我只能一星期回家一次,也就是说,我必须面对与很多人住在一起的现状。
学校的住宿条件实在不敢恭维,一间小房间需要挤进8个人,大一点的房间需要住20多人,甚至30多人,分上下铺,床挨着床,一点点私人空间都没有。
住校的第一天夜晚,因为刚开学的缘故,来自不同城镇的同学还并不熟悉,几乎没有人说话,但我知道,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并不能立刻进入梦乡。大家都是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体验着新鲜感的同时,又有些想家的寂寞,虽然身边睡着好多同学,但因为陌生而更显寂寞,越寂寞越思念我的小屋,越思念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寂寞,循环往复,不能自己。
夜越深越孤单,当时的我闭上眼睛泪水就不自觉的溢出眼眶,虽已夜深周围一片漆黑,但还怕被人看到我流泪的模样,偷偷用被子擦去泪水。
我读的初中是一所私立学校,我的年级只收三个班,也就是说,镇上前200名的学生才可以报这所学校,但是要比普通初中每学期多交500元的费用,由于地处农村,家里经济条件所限,很多成绩好的学生的家庭也会考虑金钱这方面的原因,没有报考这所学校。我的家庭虽不富裕,但我的母亲非常重视我的学业,因此不加思索的就给我报名了,最终,我以全镇第43名的成绩如愿进入了这所学校,最终全年级只收了108名学生。
但事与愿违,我并没有在这所学校更好的学习,其中的因素有千万种,但想家是我最致命的一种。
晚上休息不好,白天的课堂总是让我难以集中精力,“开小差”是常有的事,一种游离的状态让我分不清老师讲的重点与侧重点,有时会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通常是站起来之后不知所云,低着头不说话,几秒钟之后红着脸等待老师的责骂。
后来发现,这种情况在我们班级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经常有人在课堂上走神而被老师叫起来罚站,本来我们还会因不好意思而脸红,后来发现大家都一样,也就觉得无所谓了,脸皮越来越厚,直到像我这样,一节课没被老师点名同学们都认为不正常,觉得这节课好像缺点环节似的。
当然,如我一样的也大有人在,毕竟生活在一个时代,养育的大多都是那个时代的人物特色。
当时,我的同桌叫李培刚,有一次在课堂上,正听着课呢,突然间他的眼泪就落在了课桌上,我下意识看了他一眼,只见他用胳膊擦了下眼泪就趴在了桌子上。
老师看到后,很吃惊的走过来问他:李培刚你怎么了?
他不说话,摇了摇头,默不作声地流着眼泪。
老师的目光转向我,然后问:你知道他怎么了吗?
我怯怯地说了句:可能是想家了吧。
谁知我一句无心的话,却正好刺中了同桌内心的软肋,当听到我说“想家”的时候,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呜呜的嚎啕大哭起来。
毕竟大家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第一次长时间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到外面读书,那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想家情绪一旦泛滥,便如洪水猛兽一般是难以控制的。
余光中的《乡愁》红遍大江南北不是没有理由的,古往今来都一样,想家的人最孤独。
但如今回忆起来,总会让我露出甜蜜的微笑,经历过孤独的痛苦,才会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刻,似乎就是从初中延续到今的习惯,每当见到多日不见的妈妈,我都会迎上去和妈妈来一个大大的熊抱,还会互相亲吻彼此的脸颊,那种感觉真的超级幸福。
你有多久没有拥抱过自己的妈妈了,不妨试着去拥抱一下,相信你会拥抱出一种叫作幸福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