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萧遥随笔读书读名著学写作
萧遥随笔: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4(日更第44天)

萧遥随笔: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4(日更第44天)

作者: 贾萧遥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23:52 被阅读44次
萧遥随笔: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4(日更第44天)

今天萧遥读了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这一回承接第二回,自雨村二番“奇遇”的故友前来报喜写起,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章节,各色人等陆续登场,内容极其丰富。

萧遥读完这一回,主要收获有两个:一是叙事重心的转换手法,二是人物描写次序技巧。这两个方面,都可以随时在萧遥的习作中借鉴应用。

第三回中的转换手法主要用作暂时把贾雨村这条故事线埋入地下。

开篇先写张如圭报喜,冷子兴献计,雨村与林如海谋划,顺带旁白出贾政品行;又写雨村依附黛玉进京,蒙贾政尽心提携,数月后外放应天府,走马上任。 贾雨村的这条线索,至此告一段落,潜入地下隐藏。

这条线索闭合之后,回头又继续从黛玉由雨村陪同入京、“弃舟登岸”那一刻写起,把读者的视线完全转移到黛玉身上。

第三回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雨村线索闭合,可看作楔子;第二段是重点内容,写黛玉入府的所见所闻;第三段简约略写宝、黛二人初见,又将写未写,为后续章节留下念想。

黛玉入府部分的描写,尽显曹师刻画人物的高超手法和博闻强记的天赋。

在萧遥看来,即便亲历过荣府那种锦衣玉食生活,要想记住这么多琐碎的细节、人物、器物、衣饰等林林总总的规矩事物,也远非常人所能及。

所以,萧遥数次拜读《红》书之后,关于曹师最自然、最直接的猜想只有一个:曹师必定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黛玉入府的段落,从中学课本开始,在各种级别的语文教材、文学期刊中,早有大咖前辈深刻剖解,萧遥不再逐词逐句引述分析。 这里只简单整理一下描写景物、人物的次序。

首先是黛玉观察所得:下船后由外及内--外在观察到内在心理,先写仆妇礼数气度,再写黛玉心理;又写神京街市、府邸气象,同样由外及内----街景至内宅,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交相呼应,互为补充。

然后写黛玉亲身经历的部分,首先按照序由高至低,顺序介绍与贾母、邢、王二位夫人、李纨、三春;其次写贾母真情、写众人心思、写黛玉聪慧,同时再揪一下上一回就埋下的黛玉体弱多病的伏笔;接下来写王熙凤出场,以及众人反应。这个段落曾经多次被各级教材引用,是经典之中的经典。

写应叹息三春时,描写次序是总体印象、身材、脸蛋、五官、性情; 写凤丫头时,描写次序变成声音、气派、打扮(从上到下)、整体印象、眼、眉、身材、肤色、气质、语言、演技、能力、机变。所有这些顺序,并不刻意,过渡十分自然。

然后写黛玉初入府邸串门,通过对黛玉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记述,加深对黛玉性情、形象的刻画,同时顺带写赦、政两家气象差别,写赦、政二位舅舅与母亲贾敏兄妹情深,与黛玉舅甥亲切。又借王夫人之口,先行略写宝玉形容习性,并通过穿插细节,各自为后文埋下伏笔线索。

写黛玉同老太太共进晚餐时,从席间、餐后表现,继续对黛玉进行刻画。

第三回看到这里,萧遥觉得在贾师心底,其实从来就只有两个人物:宝玉、黛玉,其余各色人等,全部只是陪衬。

本回的高潮,在于通过黛玉的眼睛,对宝玉的描写。 写宝玉的时候,分两次描写。两次次序相仿,第一次细致全面,大抵是丫鬟报信、黛玉心理、宝玉出场、头饰、衣、带、褂、靴、面容、气色、鬓角、眉色、脸色、眼睛、表情、颈饰,“宝玉”。基本可总结为由外及内,从头到脚、由全身到局部、由特点到重点。第二次相对粗略,主要突出宝玉“天然一叚风骚”、“平生万种情思”的气质。

再写宝、黛二人均觉似曾相识、宝玉摔玉、房舍安排,为宿缘设下伏笔。

宝、黛二人的故事由于太过耳熟能详,大家哪怕没有读过全书,也听过故事,听说过结局,这反而让曹师的各种伏笔,在今天读来时,纷纷落空。

萧遥盼着有一天人类能够真的实现记忆定向抽离,这样每次重读《红楼梦》,都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第三回中,宝玉和黛玉各有一段判词,非常重要。必须铭记如下:

宝玉:(此为曹师自叹自嗟,萧遥读罢也是唏嘘不已)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总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那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黛玉: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名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萧遥随笔: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4(日更第44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df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