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用个人经验来给读者指明方向的书籍,我都会抱持辩证的态度去阅读,因为个人经验往往是无法复制的,它毕竟不是经过反复验证、及经得起反复推敲的方法论。
因为很多事情能否成功并不单纯依靠某一个或几个自认为的那种变量,因为个人经验带来的成功有时是免不了“当下无意识、而事后却被不断放大的”,也就是说主观上的事后分析可能会使人们对某个因素过度放大,或是对自己曾经的某些行为过度的合理化。
阐释完我对个人经验的一些理解后,我想聊聊前段时间看过的一本书,叫做《如何结交比你优秀的人》。

作者原本是想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来给读者指明一些方向的,比如她通过三个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她自己对于打造人脉力总结出来的三个关键要素。即主动、真诚、乐于助人、有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赞美他人、能暴露弱点。
不过在我看完之后,我还是想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带着自己的思考来阅读每一本书,而不是完全认同或不认同。
下面是作者用于指导读者的案例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① 主动
作者说自己很外向,上大学时会主动和所有人微笑、打招呼。甚至是她离开学校多年后,依然保持着“哪天想起哪个朋友,就突然打电话去问候”的习惯,并且她说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没有丢掉一个朋友,随时都可以和他们联系上。
这一点,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认同,至少我个人是无法认同的,我不确定她理解的朋友是怎样的交情,但是不断对人际关系做减法、持续减少无用社交、只保留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才是使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刀刃上的方法之一。
而不是根本不对“人际关系”做出取舍,这样的关系网,甚至并不是常人能够维护起来的(并且作者本人也曾被他人用连续多条语音轰炸过,这种经历只会给被动的一方造成困扰)。
同时,想到谁就突然打电话的做法,我也无法认同。对任何人来说,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比较稳定的掌控感,也就是追求生活中的那个确定性,努力把自己能掌控的那部分时间和精力做好规划,这也是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一部分。
但是像这样突然联系他人却只是问候一下的做法,难免会打乱他人对自己当天的时间安排。在看过一系列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的书之后,我越发觉得自己和他人的时间都很重要,也非常值得尊重。
所以我自己更倾向于能在电话里说清楚的事,就不要在信息里聊大半天的做法,不过这也是基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之上。对于越来越了解和理解的重要的人,我很清楚他们什么时间方便发信息、什么时间方便通电话,这样的做法会使我和对方都能把维护这段重要人际关系的时间成本降到最低。
主动,其实并不只是主动和所有人微笑、打招呼、或主动给他人打电话这么简单的行为,主动还包括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主动参与到双方的需求中去,而不是单纯考虑自己想要在当下获得怎样的回应、占据对一段关系的主导位置等。
② 真诚
高中时她无意中开的玩笑给她的好朋友造成了伤害,几天都没有理她,最终这件事因为作者在学校点播台为好友点歌并公开道了歉而画上句号。虽然作者依旧将其解读为自己只是让好友丢了面子,但是我依然看到了她无法真正换位思考的那部分因素。
正常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重的东西,在上面的事件中,作者开了朋友的玩笑,很显然她并没有关注到朋友看重的东西。
但是高中时期发生的事,在如今依然被作者解读为只是伤了朋友的“面子”,光是在这样的认知上,就让我在看书的过程中有点“出戏”了。
每天都在读书思考的我,从没在工具中见过如此“自我”、主观的表达,并且这种主观出现在整本书中,都是用于合理化她过去的种种经历以及应对办法的。
似乎她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对”的。但事实是每个人多年前的经历都在被大量本能行为所引导,并不是完美到全部都能在事后对其进行合理化的。
然而人到中年的作者即便提到学生时代的经历,也都是当作经验来传授的,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任何行为有哪些不妥之处。
她的道歉的确是很真诚的,但是每个因素都不能单独分析,真诚的背后如果没有换位思考,其实对于她的朋友来说,这个道歉并不在点上。
因为这件事即便在今天看来,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作者朋友比较在意的东西,作者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视,而只是将其解读为她自己没有恶意的玩笑,让朋友没了面子。
也就是说,当时的她也许为了挽回友谊的确真诚地道了歉。但时隔多年,她把这个案例拿出来写进书里,用于指导大家做事要真诚。然而此时的作者却依然只是站在自己当时的立场分析问题,依然不觉得朋友的做法是正常的。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深度思考,那么她的认知就会是持续提升的,又怎么会依然按照多年前的思维去看待同一件事呢?
最后,我的一点碎碎念
整本书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确够真诚,很真诚地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而非经验)、很真诚地给大家建议。
可是对于一本描述有关“如何做到什么事”的偏向工具类型的书而言,个人唯一的与他人打交道的案例,并不足以支撑这类书籍的整体框架。
书里大量地出现“应该”这种词汇,似乎读者对于建议只有“采纳”才行,说教意味太强。
此外,她对从众、个体、内向、外向等概念的理解似乎也有些模糊,因为我看到她还在给内向者提供搭建人脉网络的建议,让人看不出个所以然。况且如今有不少社交、聚会不过只是在耗费人们大量的时间而已。
每个人都会有内向和外向的时刻,内向者并不是对社交感到恐惧,相反,很多写给内向者的非常专业的心理学书籍中还会专门提到,内向者需要好好发挥自己的优势。
比如由于长期独处而收获的优于常人的观察力、独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判断力等。
而在本书中,内向者和社交恐惧症却被划上了等号。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刚看过《无压力社交》,作者明确表达了内向并不等同于社交焦虑,他们是主动选择了把时间留给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因为恐惧或不擅长社交才不去社交的。
可是今天这本书中很显然,作者认为内向者应该走出自己现在的舒适圈、去拓展人脉、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这让我觉得书中的观点中似乎有些偏颇,因为作者已经将内向者理解为是一种需要做出调整的性格了。
总之,书中的个人经验,在今天看来,已经无法用我们日常在工具书中、或是经过科学验证过的方法中学到的知识再去实践和验证了。
因为很多内容是无法被反复推敲的,很多观点也都是依照作者对自己曾经的经历进行事后分析而总结出来的建议。况且还有不少案例都只是她高中、大学时候的经历而已。
也许是书名不够恰当吧,不适合当作工具书、或是深度学习的资料来看。倒适合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过渡期拿来给自己补充点正能量。
除了这些阅读感受之外,我还想说,这本书当成个人经历及感悟来看还不错,如果想要从中学习成长干货,那么你就要考虑到作者对于结交很多人脉的唯一的、未经反思和深度思考的经历实际上不能算做是经验。
因为她的条条框框只适合她自己,并不适合更多的读者。她很外向、也喜欢和人打交道,所以她自己非常自然的大量的经历只是一段经历,不是带有科学依据的方法论。
她把这些唯一的经历(只是经历而已)都当作技巧、经验、方法来传授,可是这其中的问题就是其内容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但是如果每段经历中的每个做法,都是有方法可循、有完整的思考过程、以及为什么最终会有触发那些行为和决策的原因,才能算是有理有据的方法。
比如像《做事的常识》,这本书中的作者也是在写个人经验,但是他的经验背后存在着大量的思考、对时间的具体规划以及不断做出调整的个人习惯清单。
个人经验是否具备说服力就在于这段行为是否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有没有站得住脚的逻辑和科学原理方面的依据。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像是网文。因为我现在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是一边看书、一边整理内容,当看到第二个章节时,我其实是真的有点要失去耐心了,接着我就拿起手机去搜索了作者的公众号,发现书中的内容也的确是之前发布过的零零散散的文章。
在写上一段内容之前,我并不确定它真的就是网文。把内容编撰成书本书没问题,但是原本这些零碎的思考并不是为这本书而打造的。
因此,读起来才会觉得很多思考是经不起推敲的,甚至有些牵强。再加上搭配了现在这个书名,就更显得有点文不对题的意思了。
此外,书中有些引用其他书中的结论的部分,其内容也很像是从网文中提取出来的,并不像是自己读过书后总结出来的深度思考。所以总的来说,算不是失望,因为现在出书的门槛并不高。有人约书稿,有人提交内容,这也很正常。
只是对这样零碎的文章进行组合,还起了一个工具书的书名,并且把对个人经历的回忆解释成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这概念也挺混乱的。
况且作者当初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产生的即时思考,并不是出于写这本书的目的,所以这样的内容让人读起来难免会感到不适。今天就先到这吧。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是想借助以上的内容,来提醒读者们,读书还是要辩证地看待书中提供的方法、经验、观点和信息,同时,别把信息当作方法和经验,才不至于在书中迷了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