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看这幅画应该是一幅油画作品,像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常,应当是过年包饺子的场景,感觉像是在院子里,既然穿着棉袄应该是在北方,大冬天为什么要在院子里包饺子呢?不符合常理。
再说了两个女人的手怎么一点儿也没有被冻红的样子呢?既然穿着大补丁裤子,应该属于劳动人民吧?但是看两个人的皮肤白皙细腻和所穿的衣服感觉很不搭呢?那个年代的审美都是白里透红的,看着两个女人的脸没有一丝血色,那个年代哪里会有这种巴掌脸啊?嘴上还有这猩红的口红,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心思涂口红?再看站着的女人头上戴的卡子,那个年代怎么会有这种“高档”饰品,即使有一个住着破旧房子,穿着补丁衣服的人也是买不起的啊!
两个女人上身是棉袄,下身感觉像是单裤,脚上是单鞋啊?再说了裤子上的补丁也不像是穿坏之后缝上去的啊?感觉像是新裤子缝了一块大补丁,为什么两条腿上的补丁一般大呢?
最有意思的就是案板上的不锈钢碗和背后破旧的房子对比是否太强烈呢?还有金边字体对联,那个年代哪里有钱买对联啊?都是找会写书法的人用裁好的红纸写的,还有门神,那个年代根本不允许贴门神的,这属于四旧,即便是一分钱请一张,人们也是不舍得的。
还有包饺子用的案板怎么看怎么像是现代的压缩板,桌子腿的新度,桌子上的瓷砖,根本就不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吧?我就是六零后,小时候哪里会有这些东西呢?
如果说按这幅作品的画功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手法比较细腻,真实,有一定的功力。但是不知道是我孤陋寡闻还是现在真有这样的场景所在,亦或是作者思维方式有问题,怎么就感觉哪儿跟哪儿都不搭调呢?甚至是不符合常理啊?
百思不得其解。
友友们,你们看看还有哪些不符合那个年代的细节之处呢?你们怎么看待这个作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