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晔

作者: 如是青山 | 来源:发表于2019-12-04 19:37 被阅读0次

刘晔,字子扬,是后汉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他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

作为高级谋士,刘晔身经曹操、曹丕、曹睿三朝,堪称“三朝元老”。他极富远见智慧、深藏雅士情怀,洞察世事、善解人意,属于今天所谓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一流。

史书中有关刘晔的记载,多是其对于军国大事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往往语出惊人、独具慧眼,令今天的读者都不禁暗暗拍手叫好。

然而,尽管如此,不管是曹操还是后世的曹丕、曹睿,面对刘晔的建议,却又都往往以“不从”来回应之。令人很是费解。

魏明帝曹睿执政后,沿袭前朝传统,对侍中刘晔很是亲重。

公元二三二年(明帝太和六年)十二月,曹睿想要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刘晔则是私下在皇帝面前说“可伐”,在其他人面前则说“不可伐”。

刘晔自相矛盾的言辞,招致了上下疑惑和追问。被皇上逼问急了,他便说,这是出于保密之需;同时,刘晔埋怨皇上不该猜疑他,更不该泄露天机。

面对一个老臣的埋怨,曹睿无可奈何,也不得不向他道歉。

刘晔私下里还自鸣得意地向别人传授为官经验:臣子要善于揣测上意,好比是“钓大鱼”,要“纵而随之”,则可“制而后牵”。

刘晔的“心法”逐渐为人所知晓。很快就有人向皇帝告状:“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和之”。

曹睿便找机会,故意试探刘晔。结果,刘晔的反应果然印证了人言。从此,刘晔便受到了皇帝的冷落。

这对于刘晔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的精神日渐狂躁不安,直至彻底崩溃。刘晔的工作也被调整,调到外朝任大鸿胪,从此离开了皇帝的身边。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完人并不存在。

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这是个千古不休的话题。

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下。

在曹操、曹丕的年代,一方面,刘晔当时做人还比较谨慎低调,尾巴能时时夹起来;另一方面,曹氏父子十分了解刘晔,在尽可能地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同时,对其身上的缺点与瑕疵,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君臣之间,彼此形成一种默契,心照不宣。

到了曹氏第三代,这种默契不复存在了。而身为三朝元老,刘晔的自我警示与反省,也不再如从前那般主动与经常了,个性上的短板,便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

正所谓偶然之中有必然。主观与客观因素的交合际会,使得刘晔鬼使神差般地上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一幕活剧。

好比灯芯将灭前的最后一闪,刘晔的人生辉煌就此结束。迎接他的,将是一场不虞之灾。

三国刘晔

相关文章

  • 三国刘晔

    (接上)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完人并不存在。 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这是个千古不休的话题。 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

  • 三国刘晔

    魏明帝曹睿执政后,沿袭前朝传统,对侍中刘晔很是亲重。 公元二三二年(明帝太和六年)十二月,曹睿想要伐蜀,朝臣内外皆...

  • 资治通鉴:职场上老板不听劝,再好的建议也白搭!

    三国大谋士刘晔年轻时,给扬州太守刘勋做过一段时间的军师。 20岁出头的刘晔,十分胆大,在宴会上,对郑宝进行斩首行动...

  • 资治通鉴:刘晔的智慧只在瞬间展现!

    三国时期扬州山区的土匪首领郑宝,打算挟持部分百姓到长江以南去,他私下里盘算,刘晔这人出身皇族,名望又高,如果以刘晔...

  • 智谋的化身——刘晔

    关于三国中的谋士,很少有人会想到刘晔,这样一位顶尖的人才,却因为不得志而为人唏嘘。 刘晔,字子扬。是光武帝刘秀之子...

  • 第六十六章:公台诀别

    (一)刘晔出使识吴悔 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计策后,立即派刘晔出使涿县。当刘晔到达东北王府时,迎接他的竟然是影子军师吴...

  • 曹魏建国的总设计师董昭故事(一)

    曹魏建国的总设计师 董昭故事(一) 程昱、郭嘉和刘晔的故事见我所写拙作《三国史话》中的《胆识过人...

  • 【五律】读三国·叹刘晔

    三国话沧桑,千年叹子扬。 难求天助力,空有智盈囊。 元老多疏忽,王孙短气量。 伴君如伴虎,秉性不胜防。 ​​​

  • 刘晔(?-234)——魏书

    1、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父普,母修,产涣及晔。 2、涣九岁,晔七岁,而母病困。临终,戒涣...

  • 算无遗策的奇才——刘晔(一)

    刘晔在三国历史中的存在感并不高,但他却是曹魏集团中非常重要的谋士,尤其对天下大势有非常敏锐的判断,他对曹操、曹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刘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uh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