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大假宅家,不意碰到一位老熟人。
有些日子没见面了,少了好多乐趣。这不,乐子又露面了。红光满面,面带喜色,胖脸上堆满了笑,笑得甜腻腻的。不用说,又有玄龙门阵摆了。
得解释一下,玄龙门阵者,四川方言,跟老实龙门阵相反,可以瞎说,类似于吹牛,又叫吹壳子。善于摆玄龙门阵者,通常心理素质很好,就算是扯淡,就算是扯得非常离谱,脸不红、心不跳,煞有介事,娓娓道来,振振有词。如图,个中高手,张教授是也。
今天仍然是重磅发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不是原话。原话是“人多智慧多”。
怎么个多法?张教授说,某外刊问中国公司领导,突破创新过程中的难关,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回答很简单,一千个工程师解决不了,那就一万个。人多智慧多。
真正的重磅是张教授的总结:
“现在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超过西方国家总和,后面是无穷的创新能力。”
他的总结与“人多智慧多”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常言”。也有这样开头的:老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常言和老话,表明这是经验之谈,相当管用。
诸葛亮嘛,大伙都知道,三国明星人物,刘皇叔的军师,脑子特别好使,神机妙算那种。在没有诸葛亮的情况下,就要靠臭皮匠了。臭皮匠笨是笨,架不住人多,三个是约数,三人为众,很多人在一起商量,集思广益,不信敌不过一个诸葛亮。
为什么是“臭皮匠”而不是补锅匠、木匠、泥水匠呢?考证了一下,原话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裨将”与“皮匠”谐音,指的是副将,是级别相当高的军官。从前老百姓不识字,传成了“皮匠”。皮匠不懂打仗,更不会出谋划策,别说三个,三百个、三千个也不顶诸葛亮一根小指头。
三个臭裨将乃至更多的臭裨将是不是顶得上诸葛亮,这个不重要,因为这句话只是一个比喻,与“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汉三个帮”等俗语的意思大同小异。总而言之,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最鼓舞人心的说法是“人心齐,泰山移”。
人多好办事,有没有道理呢?有。不过要看适用场景。土地承包到户那会儿,抢种抢收时节,最着急的是缺劳户。季节不等人哦,咋办?这时就只好请人帮忙了。隔壁邻里来他四五个壮汉,三下五除二,齐活。
看出来了吗,好多“俗话”,好多经验之谈,源头在哪里?来自农业文明。
小到一个家庭,壮劳力越多越好;大到一个国家,壮劳力多多益善。那时人口是关键,修长城,挖运河,还有打仗,人少了绝对不行。纵观历史,大凡改朝换代,人口锐减,十室九空,新朝的举措无一不是休养生息,千方百计让百姓尽快生孩子。人多到一定程度,每人一口吐沫就可以把坏人淹死。
人多力量大,历史上的确是真理,然而时过境迁,对应工业文明,不好意思,从前的经验过时了。
一个人操作挖掘机,一小时能挖100立方米,另一人使用锄头,0.5立方米,前者的效率是人工作业的200倍。人的力量再大,大不过机械。例子太多,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战争,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在枪炮面前,人再多都是靶子。
再说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
爱因斯坦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相对论,没有任何人帮忙,仅靠对经典物理的质疑和数学推断。如果不是爱因斯坦一个人,而是人海战术,发动1000名物理学家一起攻关,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恐怕如今还在攻,或者在扯皮。如果让一亿乃至十亿个臭皮匠去研究相对论,那就更扯了。
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团队,最初“臭皮匠”很多,为52人,但决定性的突破,是她一个人发现了“乙醚低温萃取”法,而关键实验仅由一个3人小组便告完成。人再多些,说不定会应了另一句老话:三个和尚没水吃。再多的“智慧”都没用。
张教授摆玄龙门阵有个诀窍:偷换概念。人多力量大,被他巧施魔法,“力量大”便与“智慧多”划上了等号。不然,哪来的韭菜。
稍微动动脑筋:
一千个工程师搞不定的事,上一万个,你以为是在拔河?
每年培养的工程师超过西方的总和,也许说的是真话。
怎么不说获诺贝尔奖的有几个?
至于送外卖的准工程师,不说也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