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

作者: 绿叶zll | 来源:发表于2025-11-10 12:07 被阅读0次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梁永安。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是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写的长篇小说《斯通纳》。

这本书为什么值得一读呢?首先,这本书是一本跨越时代和读者进行交流的奇书。它首次出版在1965年,在作家写出来之后,当时很多出版社都拒绝采用,一开始只印了2000来册,第一版印完就不再印了。奇特的是,50年后,《斯通纳》这本书突然火了,而且是爆火,一下子印了几十万册。所以这本书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样,能够跨越几百年又重新在读者面前复活。

我们现在就可以一起走进《斯通纳》的故事。小说开始的第一段就先有一束光,剧透了斯通纳这个人的人生结局: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文学教师斯通纳去世了——他这一生在工作上没有什么建树,家庭不幸,婚姻失败,与唯一的女儿关系也十分疏远。他在世的时候影响平平,死后也没有多少人会记得他。所以这个人去世了,就单纯是一个数量的减少,人口数字里少了一个人。

我看社会学有一个统计,全世界99%的人死后50年就再没有人记得他。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你来到这个世界一开始还有点痕迹,你的孩子、你的家人对你还有记忆。然而如果这代人也去了,其他的人就不会再提起你了。所以就是这么默默地来了、默默地去了。这本书里我们说作家写出了一个让人非常感叹的人,写出了他的局限,但是也追问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活里可以期待什么?

这本书会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本源就是充满着失败的,我们需要一个巨大的精神去接纳这些失败。我们说所有人生的苦痛,它为什么是苦痛?因为你没有接纳它,它就是苦痛。因为你没有理解它,它就是苦痛。但是如果你最后有很大的悟性,忽然一下子明白了,那些东西就变成什么呢?比如说你后来变成一个作家,那些东西都就变成你的一个经历、一个积累,它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说失败的出路不是妥协,而是去理解生活。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斯通纳过得普通而又不幸?我们该如何去理解他的生活?

一、脱离农场,进入大学

斯通纳1891年出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农村家庭,爸妈是农民,每天辛勤地劳动,很年轻的时候背就弯了,就驼背了。他们一辈子无悔无怨,天天起早贪黑,朴朴实实地过日子,没有什么其他想法,也没学习什么新技术、新知识,因为他们打理土地做到这样就可以了。

但是他们后来发现干活越来越吃力了,因为新的机械、化肥等形形色色的新玩意儿来了。斯通纳的爸爸感觉到不行,因为他看到自己的儿子不过才十五六岁,但背也开始有点驼了。所以你看这个故事的变化是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一个国家快速工业化的进程里,上一代人觉得下一代恐怕是难以像自己以往那样去生活了。

所以斯通纳的爸爸去市里参加了一个会议,回来之后就跟斯通纳说让他到哥伦比亚的密苏里大学去上学。那里有农学院,有很多新的课程,会教新的农业机械、新的耕种方法、新的选种、抚育技术等等。他爸爸的想法是你应该去那里学习,毕业之后可以回来更好地打理这个农场。所以斯通纳后来就上大学去了,去了哥伦比亚的密苏里大学农学院。

斯通纳去了以后,也真是尽心尽力。他自己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按照道理来说,上个农学院然后回家干农活,也还算是一个非常直线的人生道路。但是很快,斯通纳的人生轨迹就要发生巨大变化了。

二、拥抱文学,追寻希望

斯通纳在学校里上了一门《英国文学通论》的必修课,任课老师叫斯隆。这位斯隆老师在学校里是一个很孤独的存在。我们说人在一个时代的大潮流里边,如果能够看到这个时代对人的裹挟力量,看到很多人都在随大流生活的时候,他必然感觉很孤独。

所以斯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带着一种有点自嘲的口吻。按理说,斯隆老师的职业、资历都非常不错,他以这种外在的标准可以对自己很满意。但是他不会这样想,他对生活有更多的追求。所以斯隆老师讲课的时候经常有很多言外之意,但学生听不出来。有一天上课,斯隆老师在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时候,全班同学其实都没什么感觉。其实老师心里也明白,现在的学生跟几百年前莎士比亚的时代已经脱节了,而且十四行诗里的古韵、古词,对于现代人来说有时候真的没感觉。

忽然之间,斯隆看见斯通纳的眼神是那么不一样。那是一个充满着远古的眺望,同时又是那么迷茫的眼神。于是斯隆老师一下就知道这个学生不一样。

他就对着斯通纳说:“莎士比亚先生穿越了300年跟你讲话,你听到了吗?斯通纳先生。”对于斯隆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地听,他不是说你斯通纳要听到300年前的莎士比亚,实际上他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你要听到你自己心里的另外一个声音。我们很多人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不是因为没有这个声音,而是没有触发。所以在整体的人生路径里,有些人有时候真的是一辈子没有活到自己的点上。

所幸斯通纳遇到了斯隆。斯隆看到了斯通纳目光里面释放出来的那种东西。我们这位教文学的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学生越听越苍茫,越听心里越有一种很深的无解。这个就是诗意,就是体会到生活没有现成的答案,体会到人不能直接融入当代社会的逻辑。所以面对伟大的文学,内心中涌出的无形的、神秘的感觉,是完全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像斯通纳这样的人,他们的心里还有很多没被固化和塑造的地方,会有很多自己说不清的感受。反而越是能把一个作品讲得头头是道,讲得满满的学生,越是没什么希望的。有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个学生,是希望听到他说自己不知道,讲不出来,但就是内心涌动着一种东西。结果斯通纳站起来就是这么个神情。他说这时候是什么什么,就是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就对了,就怕乱说,就怕被教条驯化,把伟大的东西、丰富的东西都归纳到几个教条里面去。

后来斯隆老师跟斯通纳有了一场关键的谈话。斯隆对斯通纳说:“你知道吗?其实你是想做一个教师的。”斯通纳他自己都觉得奇怪,但被这个老师说动了,他就被这种神秘招引,选了越来越多的文学课程。最后斯通纳在文字的世界、想象的世界里,觉得自己跟原来学的农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如果想要真正地理解斯通纳的境况,还需要了解他所处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现代大学的成立初衷。第一所现代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在意大利诞生,它的课程有神学、艺术学、修辞学、音乐等等。而办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培养出一个有灵性的人,而不是一个能干某个具体的专业的人;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充满着对世界的丰富情感的人。这是现代大学诞生的时候它的目标。所以斯通纳最后告别了农学专业,改读了文学专业,这同时也是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斯通纳的经历很像是当下大家很熟悉的一个概念,叫小镇做题家。小镇做题家和城市的孩子对比起来,他有什么区别?小镇的资源有限。在学习条件方面,比如学校的师资和设施,小镇学校的实验室可能没有这么多,学外语的机会也比较少;还有家庭条件方面,小镇家庭有没有能力假期送孩子去欧洲走走,开开眼呢?都没有。所以他们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到刀尖上,只能努力高考。所以他们的成长很锐利,能量很集中,但同时也太窄。他们的生活就是这么一个单向途径,只通向一个高考的成绩。

他们身上的这种坚韧不拔,这种瞄准目标不放松的精神是很好的,但是他们需要的另外一个发展是什么?是在大学里拓展。他们原来的问题是宽度不够,那就要在大学多元环境里面,拼命地吸收知识、拓展自己,让自己的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社会视野不断地放大。这就会是一个特别好的一个成长历程。就是前面集中单向,到了大学丰富放大,这就很好,这个逻辑是很对的。

而大城市的孩子,他们小时候活得很开阔,家里让学这学那,到国内国外到处看。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是却没有小镇做题家的坚韧。所以这样的孩子到了后面他需要补课的是什么呢?是执着,是长期主义,是咬定不放松的这种劲头。所以两种人他的生活逻辑是不一样的,前后秩序是不一样的,要弥补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成长。

我们看斯通纳到了大学里面,他倒真的是有一份成长,他有一份文学的启示,文学的招引。他几乎是离开了农学,也就是说离开了职业人,变成了一个追求人类美学价值的人。但是这种追求终究有个暗伤,就是他原来经历的淡薄。他需要一个什么状态呢?在他后面的发展里,不管是婚姻,还是他社会关系里面都需要一个新的打开,才把自己学到的文学与现实世界形成一个特别丰富的连接。但就是在结婚的这个环节,斯通纳的人生果然要出现重大危机了,小说这里写得特别有意思。

三、步入婚姻,遍尝艰辛

斯通纳博士毕业后,在密苏里大学留校任教,和他一起的还有两个英语系的同事戴夫·马斯特斯和戈登·费奇。斯通纳为人朴实,不是广泛交友的人。他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擅长经营那种蔓延性的社交生活,所以他就只有这两个朋友。有一次费奇介绍斯通纳参加一个聚会,斯通纳一进去就满眼放光。原来餐桌的尽头站着一个姑娘,这是谁呢?就是斯通纳未来的妻子伊迪丝。

伊迪丝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不属于上流社会,也不属于富豪阶层,只是一个中产家庭,而这样的家庭是活得最累的。中产家庭的生活如同逆水行舟,不努力,说不定哪天就掉到底层了,而如果再努把力,又说不定可以进入上流社会。这种不上不下的位置,就让人活得特别微妙。

伊迪丝的生活从小就是她爸爸妈妈替她打理。小时候她要学钢琴、学艺术、学种种礼仪,但她生活得一点也不幸福,和父母之间也很冷淡。伊迪丝就这样平庸地、模仿性地生活着。人最怕这样,直接就被规定了什么是好的,只能想着去满足一个社会的标准。其实女孩子想要体现出自己的美和价值,并不是一定要学谈吐、阅读,要在聚会的时候演奏等等。

像伊迪丝这样一个女孩子,生活里就充满了规定性。这个规定性表面上来自父母,但实际上来自阶层。阶层有一种对她的塑造,其实这个也不叫塑造,应该叫铸造。我们说人的培育有的是一种滋养,很自然;也有的是一种刚性的铸造。伊迪丝在生活里就像很多其他被铸造的女孩子一样,内心深处有太多的孤独,她非常希望能脱离父母的限定的生活。但是那时候她还太小,她只能耐心地去熬。

而此刻伊迪丝已经是个成人了,看上去很光鲜了,眼神里充满了温柔,看着好像非常优美。她的姿态、言谈一下子吸引了斯通纳。那这种吸引是什么吸引呢?是互补性吸引、差异性吸引。伊迪丝的教养、积累、潜移默化的熏陶等等让她呈现出一种魅力,这个魅力来自哪里呢?就是她希望离开父母,她有一种本能的反抗性,这个人物开始显示出一种张力。人的自觉从什么地方开始?就是从不想再复制父母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但是伊迪丝的这个想法也不能表达,所以这时候她眼神里面就有了一种深度,这也是对斯通纳来说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

斯通纳自己也想不到,他居然会主动地靠近伊迪丝,而且还想去看她。因为伊迪丝来到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住在她的一个亲戚家里,不是她自己原来的家。所以后来斯通纳要去看她,伊迪丝也答应了。

他们两个人交往越来越多,后来很快就进入求婚环节,一起去了伊迪丝的父母那里。去了以后,你就看到这样一个家庭的父母,对伊迪丝的精神以及文化品格的影响。伊迪丝的妈妈跟斯通纳说:“我的女儿多么优秀,她接受那么好的教育,她还会弹钢琴……”她语言里表达的是什么呢,是我们伊迪丝比你优越。

那么为什么她们家会答应这门婚事呢?因为斯通纳是个大学老师。在美国社会,大学老师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在中产阶层里普遍受到尊敬的职业。而且斯通纳是博士毕业,知识含量毫无疑问,而且他还出版过专著等等。同时,伊迪丝父母对于她的期待也是希望她能找一个不太强的、安分守己的人在一起,有一个稳定的生活。这也是期待一个什么呢?就是伊迪丝自己能在这个家庭里有分量,甚至是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他们不希望伊迪丝进入一个传统的男强女弱的关系,而是能找到一种生活里的平衡。门当户对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外观的门当户对,一种是内在的门当户对。内在的门当户对就要保证在婚姻里两个人有种平衡,所以这是伊迪丝的父母期待他们走入的婚姻。

在结婚这个环节,这本书写得很有意思。其实伊迪丝的妈妈希望他们的婚事能放在几个月以后或者半年以后。但是伊迪丝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这么大的事情上,非常坚定地告诉妈妈:“我们两个月以后就结婚。”这么一个很决然的态度,就是个不祥之兆,能看出伊迪丝实际上就是想通过婚姻摆脱父母的控制。

这种行为一般会发生在欧美传统男性的身上。在欧洲制度里,父子关系意味着,只要儿子没结婚,父亲就能决定他所有的事情。所以在欧洲历史上,像作家卡夫卡等一系列人,他们都是试图通过婚姻来反抗父亲。比如卡夫卡,在当时的犹太文化里边,尤其在世界反犹主义的背景下,他们家的生活很有危机感。所以爸爸对儿子的控制也特别严。卡夫卡就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心愿希望自己快点结婚,结婚之后可以干什么呢?摆脱父亲。因为欧洲文化还是尊重这一点,儿子一旦结婚,他就是个独立的人,父母这一代就不能再决定他的事情了。

所以伊迪丝实际上为什么这么强烈地要去结婚呢?不是说因为她多么爱斯通纳,不是这样的。而是她想自己去主导,去创造一种生活。所以这里她对母亲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她不同意母亲说的结婚日期,要自己决定。而且这个话是在斯通纳面前说的,就也像是个宣言,好让斯通纳明白,我伊迪丝是一个自主的人,我伊迪丝是一个自己决定生活的人。这个就大不一样了。

所以婚姻有两种,有的人走入婚姻是为了互爱、互相体贴、一起成长、一起创造,这是一种,这是真正结婚的;还有一种是什么呢?是为了自我实现——把婚姻当作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的手段,把对方当作是配套设施。而伊迪丝的婚姻观就是后者,充满了各种问题。

伊迪丝父母从小对她的强制性培养,让她产生了巨大的压抑,而且她不知道这种压抑会带来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对支配自身命运的渴望。这个渴望不是不好,而是它缺了一个阶段,一个自己走出家门在社会生活里面成长,去尝试、去探索、去劳动的阶段。只有在这个过程里,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上限是什么、下限是什么、能坚持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很多人都没有这一步。

所以伊迪丝的悲剧在哪里,就在于她尽管有自己的一种生命渴望,但是她还是没走出传统格局。传统格局是什么?就是一个女孩子从爸妈的家里走出来,从爸爸的家长制走出来,然后迅速地就进入到另外一个男人的家里,没有社会成长。这就是伊迪丝的问题。一个没有成长的人能够规划什么样的生活呢?能够看到什么样的生活呢?内心深处能够打开什么样的可能呢?所以在小说里我们看到她结婚之后,对生活的安排和父母如出一辙。我们说专制的父母会培养出反叛的孩子,虽然他面对父母很叛逆,但他潜意识里却同样会成为一个专制的人。这种代际的循环,这种神秘的传递,是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的。

结婚之后,伊迪丝果然也逐渐暴露了自己专制的一面。她觉得经营婚姻就是去做一个妻子必须做的事情。新婚之夜,她和斯通纳圆房之后,禁不住跳起来,跑到卫生间拼命地呕吐。伊迪丝的这种反应,可想而知她对丈夫能有什么爱呢?她回到床上还要掩饰自己,掩饰对丈夫的厌恶,说自己可能是喝了酒不舒服。这里叫人看着就很可悲。

所以从这之后,两个人的生活里到处都是伊迪丝做出的刚性的安排。特别是有一部分,写伊迪丝自己想要生个孩子。在她有了这个观念之后,等斯通纳回到家里,就看见妻子脱光了主动躺在床上。伊迪丝把斯通纳扯到床上,一定让他赶快做爱。而等伊迪丝怀孕了,她对丈夫又是拒之千里的样子,因为她内心深处是很高高在上的。她看到这个斯通纳,一个农民出身的人,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个很单向度的人,自己对着斯通纳没有什么能够释放的情感。伊迪丝和斯通纳的婚姻就有这个问题。

所以你看,两个人的新婚生活才开始没两个星期,斯通纳就意识到自己的婚姻是个悲剧。所以斯通纳他的生活要怎么办呢?他就想把自己的生命都投入到学术里面去,于是在办公室待的时间越来越长。

很快,伊迪丝生下了一个女儿。此时,她对生活的安排是什么呢?她看到丈夫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书房,她就想要摧毁它,重新获得对丈夫的支配。伊迪丝心想:“你想通过书房获得自己的独立,那样的一种舒适空间不能给你,你是我占有的人。”所以斯通纳有天一回来,就发现书房没了。伊迪丝把他的书都移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只有一扇玻璃窗户。伊迪丝说,你在这里也可以看书,也可以怎么怎么样。斯通纳也没有办法,后来只能把大量的书转移到办公室。在办公室里边专心致志地生活在另外一个文化的世界里。

我们可以看到斯通纳的处境越来越悲惨了。这个地方你脑子稍微一拐弯就会想到一个问题:斯通纳为什么不可以跟妻子互相理解地生活?我们看到斯通纳作为一个大学老师,而且他还是研究文学的。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对人的洞察、对人性的体会、对人内心深处创伤的识别,是对人的形成、人的性格、人内在世界的这种认识。这些东西你斯通纳有没有?你的妻子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人,那么她是怎么生的病?她的这种精神症状从哪里来?如果你溯源她的原生家庭,溯源她的成长历程,你就会看到她以往被强制性地加了多少东西,看到她是如何不堪重负地成长。伊迪丝的病态表现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病,是中产阶级家庭对于孩子的格式化导致的。

在社会上,一个没有灵性的人往往能接受这种格式化,奔忙在竞争的道路上。努力不输在起跑线,也不输在终点线,一辈子就在相对性里边生活。什么叫相对性?就是在内卷里我干得比别人好,所以我就变成一个相对杰出的人、优秀的人。

但是伊迪丝不是这样的人,她内心深处有一块不屈的东西,所以她不能接受,不能忍耐。所以她想要通过婚姻来摆脱束缚,想要真正按照自己心愿生活一次。在这个家庭中,伊迪丝最大的愿望就是实现自己希望的生活。这种生活的自由,生活的自主性对她来说也是一个积极的力量。但是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斯通纳的理解。斯通纳能不能理解妻子所有这些表象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在她伤痕累累的心灵深处去给她抚慰、去跟她一起交流?没有。

斯通纳跟她结婚才两个星期就绝望了。这种绝望来自哪里呢?来自他的乡村背景。这种乡村男性很可爱,但是同时又有很局限的一面。就是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要善良,要能体谅别人,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这不需要费口舌。在很多男人看来,他们觉得这就是人的共识,是人最基本的东西。所以伊迪丝和斯通纳的问题就来了。斯通纳身上缺少一种成长的复杂性,缺少一种对世界理解的贯通力。他书上得来的东西很多,但在现实中他过得确实是太单一了,没能增长出足够的力量去克服一下心障,然后去跟妻子有一个很好的对话。

所以这个小说写得非常好,其实我们如果说一个肤浅的人看这个小说,就会责怪伊迪丝,认为这个女人简直是难以理喻,那么自私,那么强横。但如果你稍微扩大一下视角,就会看到斯通纳他也是这个悲剧的推进者。他是一个自我隔绝的人,生活得很狭窄,所以他俩问题就很大了。而且斯通纳的这种不理解不但体现在家庭、婚姻,也体现在他的职场生活,也就是在大学的校园生活。

四、职业受挫,陷入低谷

所以小说很快就写到,斯通纳职场里也出现了新状况。费奇在当了代理系主任之后,引荐进来了一个人,名叫劳曼克斯。这个人有点残疾,但是还挺有才华的样子,而且还有点小神秘,不太跟别人袒露心怀,但是能力还可以。

有一次劳曼克斯的学生跑来听斯通纳的课,一个小范围的讨论课。这门课其实还是很受欢迎的,因为斯通纳的学术功底还是可以的,所以那个学生也来了。但是这里就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对斯通纳来说很痛苦的一个体验——那个学生总喜欢夸夸其谈。我们说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往往不扎实,他很难谈细节,分析一个作品,谈什么东西,只能从很表面的地方入手,听着很好听,但你仔细一过滤啥也没有。这个学生就是这样,他特别善于搞关系,跟自己的老师劳曼克斯也非常有一套,搞得很热乎。到了期末,斯通纳的这门课要考试了,结果这个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浮话连篇,斯通纳只能给个F,也就是挂科,而一旦挂科这个学生他后面研究生学位的通过那就没戏了。

所以这个学生就找了他的老师劳曼克斯,劳曼克斯跟费奇的关系也搞得很好,所以费奇就出面找斯通纳谈话。意思就是放这个学生一马,这个事情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呢?因为按照费奇的看法,这个世界的老师和学生就是做交易,大家过得去就行。所以这个费奇尽管打过仗,但其实是变得越来越世俗。最后,斯通纳也没有明确答应他。

直到这个学生论文答辩的时候,斯通纳在现场,老实人的耿劲就上来了。他在现场专门提问这个学生,有些问题问得很细,你没有看过就是没看过,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所以这个学生开始打马虎眼,想用别的很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斯通纳就立刻转移一个问题,让他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又是回答得乱七八糟,再问一个还是那样。最后,这个学生就没能通过论文答辩。

所以斯通纳这个人在整个作品里一直有个可贵的品质,就是农民那样的一种真诚。也就是原来他的好朋友马斯特斯说他一生要栽在什么地方,就是栽在这个真诚上。这个真诚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美好,这个世界还有能够接纳真诚的地方。斯通纳在这么一个大学制度里,他坚持的原则是维护大学的精神,结果反而被劳曼克斯打击报复。最后他的这个讨论课程被取消,劳曼克斯让他去教一些很边缘的课程。所以斯通纳在职场上受挫,自己的职业生涯只能停滞,升不上去,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压抑、耻辱的感觉。但是斯通纳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因为他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处境。

五、邂逅浪漫,无力相守

小说写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一个很有亮点的斯通纳。他的身上很复杂,斯通纳的耿直,这种朴素的品质,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吸引了什么人呢?他吸引了一个女同事。这个女同事平时经常听斯通纳的课,和他一起讨论。所以这么一来,斯通纳又跨入到另外一个事情中了。他作为一个老实人,也要遇到婚外情的问题,而且是在很突如其来的状况下。这对斯通纳来说,就是刚刚经历了职业的打击,结果突然来了情感的一束光照,一点希望。

那么这两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斯通纳和年轻的老师,名叫凯瑟琳,两个人越来越契合,很快就有了感情。这时候读者甚至能感觉到一种18世纪文学作品的浪漫,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还在想象,这两个人会不会出现爆炸性的反叛,会不会一起私奔?凯瑟琳跟斯通纳在一起之后,两个人经常幽会,去享受那种短暂的快乐。然而这个时候,曾经和斯通纳结仇的劳曼克斯盯住了他,并且悄悄地掌握了两个人偷情的证据。很快,劳曼克斯就威胁斯通纳什么呢?就说要开除这个凯瑟琳。

所以你看,斯通纳和凯瑟琳就遇到了一个我们在爱情里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个地方写得就很有意思了,触碰到这个人物的关键了。斯通纳从一个农村孩子奋斗到大学老师,他付出了太多。他能承受悲苦的婚姻,也能承受大学职场上的歧视和打击,但他不能放弃大学老师的身份。他全部的生活,自己的立足之地,他所知道的唯一能给自己带来社会身份的生活,就是大学老师。如果老师的身份再没有了,最后只能回到农庄,这对他来说就很难承受了。

我们社会上有种人,是什么呢?是双面的陌生人——世界的流浪者。斯通纳在大学里实际上是一个异己的存在,被排斥,被边缘化,但是他也不能回去,因为回去生活对他来说也是陌生的。造成这种双向陌生情景的原因是斯通纳无法建立自己的生活的根系。

那斯通纳要怎么样面对眼前的难关呢?你看这个小说最后斯通纳跟凯瑟琳见面,就跟她说:“我们如果在一起会失去一切,什么都没有了。”凯瑟琳说:“知道”。斯通纳说:“你知道吗?我无法放弃这一切。”凯瑟琳说:“我知道”。斯通纳后来又说:“其实这个事情一开始就是这样,我们无法摆脱这些”。凯瑟琳说:“我一开始就知道”。这段对话写得真是好,凯瑟琳一眼看到斯通纳的勇气、抗争,但是凯瑟琳心里也知道他不能放弃在大学里,哪怕很苟且的生活。所以凯瑟琳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只能跟他走一段,最后到结局的时候,凯瑟琳知道自己要离开了,只有自己离开,斯通纳才能继续他原来的生活。

所以从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生活里有自己的上限,也有自己的下限。上限是什么?上限是你的专业能力,你能达到什么高度,就是你的一生总有一个点,你跨不过去了,你只能达到这个高度了。因为这里面除了个人努力,还有社会条件、时代的局限。那人的下限是什么?是你的良知系统,你自己对生命最基础的认知。

所以你看斯通纳最基本的认知就是他一路奋斗,他要做一个教师。斯隆当年跟他说你想做一个教师,这个话一说斯通纳吓一跳,自己原来从来没意识到。而在跟凯瑟琳的恋情最终结局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一辈子只能做一个教师。如果自己不能做教师就什么也不是了,生活就无法维持。这是他的下限,所以凯瑟琳就走了。

经过这么一个事情,斯通纳不仅伤了心而且还激化了他跟伊迪丝的矛盾。伊迪丝知道这一切,并且选择用一种残酷的方式来惩罚他,怎么惩罚他呢?斯通纳人生仅存的幸福感就是对自己的孩子的爱,但是这个时候伊迪丝是怎么干的?她严格地限定女儿跟爸爸的交流。

这里就可以看到,伊迪丝完全重复了自己父母的那种专横。她要把自己的女儿也塑造成一个在社会上看起来很光鲜的人,要让她学那些五花八门的技能和能彰显修养的艺术。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某种很悲苦的东西,佛教里边讲因缘、讲因果。从这个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成长是多么难。

所以看《斯通纳》的时候我一下子体会到,我以前一直未解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明史一万年了,为什么我们的进步、文明文化的进化还那么慢呢?它停滞在什么地方,纠结在什么地方?《斯通纳》这本书的伟大,就是它内在的深度写出了这个东西。就是看似人类在一代代地反抗父母的限定,但是实际上,在父母限定你的过程中,你也无形中在积累,在潜移默化里边被影响。你似乎在反抗,但是你没有一个面对世界的机会,所以在你对规范的抗拒里边,你没有看到一个新世界,没有建立起自己这个新出发点。你到最后尽管反叛,就像伊迪丝选择结婚一样,但最后真正面临生活的时候,你内心里的价值观,你的生活方式,你生活追求的目标不还是父母那一套吗?

所以导致世界封闭的最大原因就是这种代与代之间的复制。这种复制里面有一定的积极面,就是继承而来的劳动性、学习性等等。但是复制里也有冷漠性、功利性等等。所以伊迪丝在被父母复制,斯通纳虽然相比起父辈有很多方面的变化,但是当他最后面临爱情和教授身份的抉择的时候,还是明显体现出一种从父辈那里复制而来的单一的价值观。他不知道自己的心声就是要跟凯瑟琳一起生活。小说里写的凯瑟琳是一个新的打开,是一个通向幸福的可能,但是他放弃了。

所以这本书写出一个要点,就是斯通纳这样的人尽管让我们觉得很单纯,但是他真的没有能力享有美好的生活。生活哪怕来到门前,他也会关上这扇门。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随时有可能有一种光照过来,让生命能够向光而行。那向光而行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里外一致。需要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愿望与行动的一致。但是斯通纳做不到,他的局限就在过往里。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让我们看见的东西,让人感到特别痛切。在凯瑟琳离开后,斯通纳还大病一场。最后他唯一的一个生命投入就是学校的教学。而和斯通纳结仇的劳曼克斯后来做了系主任,还利用这个身份到处打击斯通纳。但是斯通纳在自己的教学里,仍然坚持自己内心认为应该讲的东西,甚至不惜违抗劳曼克斯。也因此斯通纳成为学校里一个很有自己个性风格的人。斯通纳渐渐地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自洽,找到了一种可以让他无所顾忌的东西。

但是要知道,斯通纳这种人那么淳朴,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生可能只能爱一次。他像一个农民反复地耕种一块土地,所以在这么一个生活里,他自己也越来越被边缘化。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内心深处的教学方向。所以他最后慢慢地觉得他也不顾及别人的目光了。

在晚年的生活里,斯通纳最大的消耗是孤独消耗。对他而言,知己没有,家里又是个暴发改为爆发伊迪丝,女儿格蕾丝在妈妈的带领下也变得越来越孤僻。斯通纳对此无能为力,内心深处感觉妻子就像个堡垒,把女儿囚禁在里面。所以后来格蕾丝也充满反叛性,高中的时候就怀孕,后来就和那个人结婚了。格蕾丝的丈夫叫弗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弗莱去参军,在战场很快就战死了。所以斯通纳最后一丝希望,在女儿身上的希望也没有了。

到最后斯通纳退休了。为什么退休?因为诊断出来他生病了,是癌症,不得不退休了。斯通纳在退休之后,看到自己的处境,他反而有一种欣喜,欣喜什么呢?就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了这么多想不到的事情,经历了这么多困苦,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他独特。他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人了,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在这个过程里边,自己的个性,自己内心的期待和自己面对压力、坎坷,会做什么选择,斯通纳他总算是知道了。

六、人生溃败,自我不倒

斯通纳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失败者。但是我们读者读的时候,至少我读的时候并不认为他是失败。他活得很真实,他遭遇了他那种性格不可回避的命运。很多人活得很聪明、很灵巧、很油滑,好像很成功,但是那不是你内心深处真正的样子,你只是靠自己的灵活机动,靠自己外在的收获去安慰自己。

反观斯通纳,他想当一个教师,他就成了教师。但是他也知道,在人生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梦想过那种正直的、绝对纯洁的生活,他寻找过一些妥协,想容忍妻子,但有时候也会释放出攻击性,虽然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攻击性。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让学生通过学术不端而过关。

在这么漫长的人生里,他深感自己找到的是无知,他觉得还有什么?生活。一个农民出身,被土地滋养的人,变成了一个大学老师,还跨阶层结婚了。他自知无法承受这些跨越,没有办法获得夫妻互相之间的和解,因为他的起点真的比较低。而这个社会总是更能接纳起点高的人,那些家境优渥,天然带光环的人。所以斯通纳进入婚姻后,妻子对他也是居高临下。生活里,大学里,很多人也是把他当工具,一个给分的工具。

所以说这本书写出了一个让人非常感叹的人。古希腊哲学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观点,就是说没有被理解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斯通纳就缺最后一步。他知道曾经自己是什么人,这点他达到了。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一切过往都是序章,都是自己重新生活的一个基础。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到最后又会变成儿童,又要重新出发。但是斯通纳最后的终点和局限就在这里了。

我们说《斯通纳》不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小说,不是写一个人最后辉煌无比、精神深处光芒万丈,不是这样的。斯通纳这个人在一生中经历了那么多驳杂,受到那么多的打击,他最后达到了对自己的理解,但还是很难达到对世界的理解,对整个人类里面的混乱和冷暖的理解。

这样一个人,他自己在自己生活的空间里可以选择很多,比如他可以主动地去追求伊迪丝,他可以从农学转到文学,他可以在答辩会上坚持学术标准,这些他都可以。但是他还有自己精神内部的无选之选,有他达不到的视野,这也是伊迪丝的父母看不出来的,他们只看到他是个大学老师,似乎知识就是力量。但实际上一个人,人生里边最大的局限是在你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看不到的地方才有无限可能。所以我们说,这本书写出一种很深切的东西,写出了普通人生活里边的重重艰辛、甜酸苦辣,到最后也是在默默无闻中告别了这个世界。

像《斯通纳》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人明白,我不能这样生活。如果说我们看这本书觉得生活这么无奈,我们都是斯通纳,那这本书就没什么价值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他有新的生机的可能。尤其是最后跟凯瑟琳那样的情感,但是你看到那一段他都放弃了,在这个地方你会有巨大的自问,换了我,我会怎么办?

《斯通纳》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生活里边既要追求完成度,也要追求展开度。我们很多人完成度还不错,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看起来还挺有逻辑的,挺能实现的。但展开度在哪里?对整个世界多元的理解,对生活的丰富的理解在哪里?对于现有生活的想象力在哪里?对生活可能性的认识又在哪里?

现代人的展开度普遍比较差,这也是斯通纳的问题。斯通纳这个人物就是有完成度,但是没有办法有很高的展开度。缺乏展开度但是完成度很好的人,一般的生活问题他都能解决,但是遇到比如说像斯通纳和凯瑟琳这样的爱情的时候,展开度不够的问题就来了。他们看不到世界还有另外一种生活,看不到我们可以去做一个义无反顾的选择。他只能看到我不能离开教师这个职位,不能丢掉自己生活的保障。

所以《斯通纳》这本书我觉得我们今天的人读的时候,一定要深深地理解展开度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要沾沾自喜,满足于自己的完成度。这是我觉得这本书最后特别值得去理解的部分。

今天《斯通纳》这本书我们就讲到这,如果你觉得有启发,有收获,欢迎你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分享给你的家人和朋友。我也会在非凡精读馆跟大家分享更多的文学名著,我们下次再见。

相关文章

  • 生如顽石

    做一颗顽石,倔强而坚实 ——读《斯通纳》有感 STONER,斯通纳。 斯通纳真的就...

  • 精彩的笔触描绘一地鸡毛

    ——读《斯通纳》有感 花了几天时间才把《斯通纳》读完。仅就故事而言,《斯通纳》实在称不上是一本让人手不释卷的...

  • 你还期望什么?

    “你还期望什么呢?” 这是《斯通纳》这本书的主人公斯通纳,在弥留之际对自己发出的自问。斯通纳在每...

  • 斯通纳

    先说说这本书的来源。今年春节,阅益小内核的16个人约定开年会,那就要有仪式感呀。就有了一些活动,其中一个活动就是抽...

  • 《 斯通纳》

    一本让我觉得很孤单的书。 这就是人生吗? 虽然书的开头就已经揭示了斯通纳平凡的一生,但我总以为会发生点什么转折。整...

  • 斯通纳

    开头:威廉·斯通纳是1910年进的密苏里大学,那年他十九岁。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

  • 《斯通纳》

    《斯通纳》这本书最近挺火的,五十年后才成为畅销书,是迟到的经典。人们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对斯通纳这个人物的评价也...

  • 斯通纳

    工作后读过的文学作品,似乎只有寥寥几本科幻小说了。 今天一口气读完了《斯通纳》,驼背教授的形象跃然纸上...

  • 斯通纳

    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我看两遍的原因,是因为我想在书中寻找我生活中灰暗的答案。因为斯通纳先生的生活,一直很灰暗。 ...

  • 《斯通纳》

    这本书就是因为腰封上有一句话才买的:“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春节前草草翻了几页,随身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斯通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mjf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