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不读一点传统文化的书,就感觉有点缺营养,今天忽然特别想读叶嘉莹的书,结果书架上随手抽出来,是南怀瑾解读《大学》,于是一点一点往后读,读的有点放不下,其中两个小故事,读的很有感触。
文中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于《庄子》,叫做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传说南海有个帝王叫倏,北海有个帝王叫忽,而中央有个帝王叫浑沌。有一天南海和北海的帝王,在中央的帝王混沌那里相见了,混沌对他们特别好,他们俩特别感激,想着怎么样去报答混沌的恩德。
他们认为人人面上都有七窍,能够看,能够吃,能够听,能够呼吸,能够说话,而混沌没有,他们觉得非常可惜,他们决定帮混沌把七窍凿出来,于是他们每天给混沌凿一个窍,7天七窍凿出来了,混沌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心里一惊,这不是以德报怨吗,这不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最后把你给毁了吗?他们有没有问过,这是不是混沌想要的?看着是一个寓言故事,但这多像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好,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领着孩子旅游,见世面,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我们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甚至为孩子铺好了以后的道路,但从来没有问这是不是他想要的?我们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学习班,乐器,画画,足球,篮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想把孩子培养成全能人物,以后无论干什么,履历上光鲜亮丽。
但孩子却因此慢慢的失去自我,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爱什么,自己为什么没明没夜的学习,一切都是被动的,一切都是被安排的,在这种被动的填充下,孩子丧失了判断的能力,丧失了选择的能力,干什么都热情不高,为了逃避责任,躲在游戏里。甚至大学毕业,也不出去找工作,在家啃老,或者干脆躺平。
孩子为什么会成为这样?是不是作为家长,把它雕琢成我们希望的模样,最后出炉了,他也完全失去了自我,缺乏上进心,缺乏斗志,我们一点一点剥夺了他的主动性,一点一点剥夺了他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让他变成另一个混沌。我们是不是拿出半生的精力,不是塑造,而是在摧毁?
另一个故事是《千字文》的来历,《千字文》的作者是周兴嗣,他是梁武帝时代人,官拜散骑员外郎。周兴嗣与梁武帝本来就是朋友,他们还在朝廷上有过同僚之谊,算是文字朋友。
等到梁武帝当皇帝,他们就变成君臣关系。一次周兴嗣不小心得罪了梁武帝,梁武帝一怒之下想杀了他,但还是不忍心,就下令把他关起来,但是梁武帝说了一句话,你不是文采很好吗?你能在一夜之间,用一千个不同的文字,写出一篇好文章,我就赦你无罪。
周兴嗣一夜之间挖空心思,完成了《千字文》,他的文章里有宇宙、物理、人情、世故,相当于写了一篇精简的中国文化纲要,虽然只写到了梁朝,但一千个不同的字,还得写成一篇有水平的文章,实在太有难度了。梁武帝看了非常佩服,不仅宽恕了他,还特别赏赐了他。但周兴嗣,一夜之间头发、眉毛、胡子都白了,可见他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折磨,害怕恐惧?
我能想到,他在大狱里,前地走在后地,捶胸顿足,抓耳挠腮,情绪不好,思路不畅,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他改了无数次,写废的纸乱扔了一地,还得不停的听着为外面的打更声,估算一下,离天亮还有几个时辰,极度的后悔自责,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壶,痛苦焦虑,舞文弄墨,惹来杀身之祸。然后想着最坏的结果就是杀头,静下心来,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否则怎么可能一夜白头?否则又怎么可能千古流传?
梁武帝是谁?就是在南朝大肆的推行佛教,建了很多寺院。最著名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是他推崇佛教的最好证明。建寺庙不是因为他有爱心,是为了收拢人心,稳固统治。否则的话,也不会对他的好朋友下手。
这就说明,无论是常人,还是达官显贵,边界感特别重要,周兴嗣一定是突破了帝王的边界,招来了杀身之祸。尽管《千字文》救了他的命,千古流传,但我想周兴嗣再也不想经历那样的煎熬了。
这是今天读南怀瑾,撞见的两个小故事,在我心里泛起了涟漪,要爱一个人,就要按照他喜欢的方式爱他,我们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所以我们是常人,能因材施教的是孔子,孔子是圣人。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能收获荣华富贵,也能立刻招来杀身之祸,过于纯的人,过于恃才自傲的人,都不适合留在官场。大名鼎鼎的李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故事,也值得玩味,这也是寓言最大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