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二年前的今日,正走在校园里的斜拉索大桥的时候,天际有阴云密布,然后传来一个振动,好像还伴有奇怪的响声,回到办公室上网,就看到了汶川地震的消息。
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自己的泪点太低了。那时儿子刚一岁多,我还在轻微的产后抑郁里,情绪很容易悲观,又突然看到那么多生离死别,有时思维会循环在人为什么要活着,死是什么感受?会去哪里?的思索里出不来,特别痛苦。
后来有一次跟先生聊,觉得人世无常,生命短暂,又这样痛苦丛生,百般磨难,存活这样一小段时间,有何意义呢?
他说,你都有了儿子,还要思考这个问题吗?你的生命得到了延续,你也有了需要承担的责任。
或许这句话一下让我跳脱出来,从此不再想生死的问题,只是一心一意过眼前的日子,陪着儿子一天一天的长大。
直到今年的新冠疫情爆发,人类又被推到考虑生死的关头,全民闭门,那些数字和各种报道一度成为我们每天都想去关注的东西。
为什么活着?如何而活?再次被思考。
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去看的问题,估计我们都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教育。
从生命个体呢?
有时觉得社会像个大齿轮,只是往前,一直往前,个体生命大多时候被携裹,可是依旧有那么多发光的,逆行的人。
布衣很喜欢毛泽东,读过好几个版本的毛泽东传,中午吃饭聊起来,说,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那时的中国条件这么差,怎么会打败列强,他又怎么那么有自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太难了!
是啊!世上许多事都是看起来太难了,存有必胜的信念,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想要得到的结果啊!
很多人喜欢说,自然而然,顺其自然,这里面有太多悖论。
读邓肯自传,很多时候被她的坚定的信念所打动,她真是太勇敢了。
在成为一个现代舞的创始人而成名之前,所受的磨难现在看来依然是残酷的,因为基本的生存都难保证,一家人靠一筐西红柿度过几天的日子,可是她依然是斗志昂扬的寻找养活自己的机会,而没有堕落。
读书读到这样人性的坚韧与力量时,这种坚韧好像就流入我的思想里了,觉得内心得到滋养。
我们不能像选择今天吃什么一样去选择是否接受苦难的考验。当苦难突涌而至的时候,最能显示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里即使是讲兵法也要说,先礼后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最不喜欢正面对抗与争斗的农耕文化为底蕴的民族,心中的理想过了许多代,还是梦回田园,悠然自得,栖息山林。
可是,这个民族又像凤凰涅槃一般,每隔一段时间,就能重生,然后宿命一般的坚韧的轮回,这真是令人着迷。
虽然人的一生不像历史一般复杂多变,可是,无论你是一个什么角色,选择走怎样一条道路,都要面临情绪的多变,情感的折磨,死亡的胁迫,时光的流逝,青春不再,暮年将来的恐慌。
求不得,爱别离,生老病死。
苦难能赋予人另外的力量,这是不争的事实,多舛的命运能让诗人的诗更动人,艺术家的作品更曲折,国家更奋发。
可是,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在苦难里浸泡,汲取力量,成就或许有的身后名?还是庸常而平淡的人生?
在网络上看到许多人提起往事用多难兴邦来安慰自己,看了觉得心里难过。
疫情还没有过去,疫情影响到的经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复苏,而因此影响到的那些千千万万的百姓的日子,烟火的,最普通平常的日子还需要过下去。
不求多难兴邦,惟愿山河无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