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妈妈回来,我们一起吃饭。
妈妈突然问我:“莫莫,你梦见你奶奶没?"
我说:“没。”
妈妈说:“我梦见她了,就在淑珍家门口做着,你不知道吗?村口东边那个。”
我敷衍了一句:“嗯,可能奶奶是想你了吧。”
妈妈口气不太好的说:“我没搭理她,以前分房子的时候,把我赶出来了。你大伯、二伯老是欺负我,说我没孩子。”
我问:“你是觉得奶奶伤害了你,所以才生气的吗?”
妈妈说:“不是,你奶奶没有对你们姊妹俩照顾一点,最后还要埋在我们家地里。”
我回:“嗯,是这样子阿!”
其实,这个事情原委是。当初妈妈嫁给奶奶好几年没孩子,奶奶心存芥蒂,总是找妈妈的事。最后家庭矛盾升级变成分家,而妈妈因为在家里位不高,遭到大伯、二伯以及爸爸的驱逐。后来,妈妈一人来到北京投靠舅舅,爸爸追了过来。后来经过医院检查是没孩子是爸爸的问题,给爸爸开了点药才有的我。爸妈在北京做着小生意,没时间照顾我,想接奶奶过来照料我。奶奶说自己年级大了,不会坐车。爸妈只好把我送回老家由大姨照看。后来妹妹出生,奶奶照看两年就送到姑姑家了。奶奶去世后,风水大师说埋在二伯家的地比较好,二伯不同意,就埋在我们家地里。
自此,奶奶埋在我们家地里就成为妈妈一直念叨的事。一开始,我、妹妹,身边的人都劝她说:"人都死了,计较这事干嘛?"妈妈不以为然,觉得我们都不理解她。说的次数多了,后来我们就不耐心听了。妈妈每次重复这事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想要改变她的观念,说:“妈,奶奶都入土为安了,您提这事干嘛?”妈妈这时会说:“孩子,你不懂,年轻时候分家…”妈妈总会把分家的故事重新讲述一遍。我为此很是苦恼,专门找来沟通书籍,想要寻求解决办法。直到看到一本《家长如何说,孩子肯听》的书里面讲述了倾听的技巧 —1.认真倾听2.积极回应“嗯”“是这样子”
这次在与妈妈对话里,我用了这个技巧说:“是这样。”来表示我对她的认同与理解。
真正成熟的人是懂情绪的人,以前我与家人一起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改变妈妈的观念,妈妈虽然说想开了,但还是忍不住念叨。我也想明白一件事,妈妈说这件事的时候,其实只是为寻求别人的认同与理解,没其他的意思。其实妈妈每次说到这事,随后会转移到其他话题。也许,以后妈妈还会忍不住讲述这件事,但我会认真的听。对于妈妈来说,说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她觉的有人理解她就够了,难道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