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139:成公七年·论求神拜佛的“重要性”
有一次,孔子谈到卫灵公的荒淫无道。季康子听闻后向孔子请教,既然诸侯国君无道,卫国为什么没有灭亡呢?
孔子讲:“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有仲叔圉替他管理宾客事宜,有祝鮀替他管理宗庙之事,有王孙贾替他管理军旅之事,这些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卫灵公又哪里那么容易失位?
由此可见,在治理邦国时,“举直错诸枉”有多么重要。特别是负责治理宾客、宗庙、军旅的人,显然是邦国治理的“四梁八柱”。
成公七年,谁是帮助鲁成公治理宗庙的大夫呢?他有没有像祝鮀那般尽职尽责和胜任其职?
成公七年春,鼷鼠先后两次啃食郊祭用牲牛和卜牛的牛角,以至于鲁国在郊祭时没有使用牲牛。夏季,鲁国有违背常礼,在没有举行郊祭的情况下,举行了三望之祭。
鲁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头牌代表,在宗庙祭祀上居然如此草率,多少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一)原文
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吴伐郯。夏,五月,曹伯来朝。不郊,犹三望。秋,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公至自会。吴入州来。冬,大雩。卫孙林父出奔晋。
(二)白话试译
成公七年春,周历正月,鼷鼠啃食了用作郊祭的牲牛的牛角,改用临时占卜来的牛作为牺牲。鼷鼠又啃食了卜牛的牛角,当年举行的郊祭没有使用牲牛。新兴盛起来的吴国讨伐了郯国。当年夏五月,曹宣公来到鲁国行朝聘之礼。鲁国没有举行郊祭,仍然进行了三望之祭。这一年秋,楚国大夫公子婴齐率领军队讨伐郑国。鲁成公会同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莒子、邾子、杞桓公救援郑国。八月戊辰日,诸侯国君们在马陵缔结盟约,以重温虫牢之盟。鲁成公自马陵之会回到鲁国,举行了告庙仪式。吴国侵入楚国州来城。当年冬,因为干旱,鲁国举行了大规模的求雨仪式。卫国孙林夫逃亡到晋国寻求政治避难。
(三)观义
成公七年春,周历正月,鼷鼠啃食了用作郊祭的牲牛的牛角,改用临时占卜来的牛作为牺牲。鼷鼠又啃食了卜牛的牛角,当年举行的郊祭没有使用牲牛。事出反常必有妖,孔子不愿意谈及“怪力乱神”,然而“怪力乱神”并非不存在。何谓“不谈”,就像今天我们开车行走在特别险要的路上,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任何妨碍我们敬慎恭谨的无关讨论,都会徒增不安。牛角不得保全,而且一而再之,显然是相关管理人员敬慎恭谨得不够。于此同时,鲁三桓正一步步壮大,蚕食鲁国国君权力,与鼷鼠啃食何其相像。
新兴盛起来的吴国讨伐了郯国。
成公七年夏五月,曹宣公来到鲁国行朝聘之礼。
鲁国没有举行郊祭,仍然进行了三望之祭。“不郊,犹三望”——不举行郊祭,仍然举行三望之祭,这一做法始于鲁僖公三十一年。一件不合理的事儿,几十年后,在鲁成公这里,成了传统。
成公七年秋,楚国大夫公子婴齐率领军队讨伐郑国。鲁成公会同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莒子、邾子、杞桓公救援郑国。八月戊辰日,诸侯国君们在马陵缔结盟约,以重温虫牢之盟。鲁成公自马陵之会回到鲁国,举行了告庙仪式。
当年秋,吴国侵入楚国州来城。此时的吴国,凭借与晋国在文明上的互通有无,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攻打原本归属于楚的小国。最终发展到可以直接叫板楚国的程度,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仅靠野蛮武力试图问鼎中原的楚国,终于迎来了他的新“克星”。
当年冬,因为干旱,鲁国举行了大规模的求雨仪式。卫国孙林夫逃亡到晋国寻求政治避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