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之际,凑了个618的热闹,入了一批书单。最近两年读书已经不像之前选书那么仔细了。
每天都要读书,所以哪天具体读了哪些内容,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我的书单构成无非就是大量非虚构,偶尔穿插1~2本小说。
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就像每一天的感受都有差别一样。每天都有类似的事和不同的事在发生着。
今日在读《存在主义救了我》
当读书成为生活常态时,读到的内容不同,产生的联想、思考不同,体验也不同。书房这一方天地,促成了我每天都会待上很久,且越待越珍惜的美妙时光。
读书、学习、养生、工作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化,都是在让我提升应对自己生活的能力。
尽管我花了大量时间分享自己整理的笔记,以及阅读带给我的思考,但我是很少看书评的。
之前有朋友跟我提到,书评看多了,会认为自己可能掌握了书中的精髓,就没有想要去读这本书的欲望了。换句话说,看书评等于劝退。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以及自己认为需要输出和分享的部分,最终就成了我们能够看到的书评。
但这种个人化的分享是否真能将书中的内容传达到位、不偏不倚呢?自然不能。再怎样也不可能不带任何个人色彩。
所以我才尽可能边读书边写笔记,但尽管这样,我通过阅读产生的即时思考也是来自于我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因此书还是要自己去读的,没有谁能代替谁去学习、去生活、去思考。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填鸭式分享干货的短视频,常常会给人一种“哇,他说的好对啊”的感受,然后跟着频频点头,可一旦你的手指停下来,不再做向上滑的动作,而是关掉视频开始真正思考视频中的内容,就会发现,很多视频并没有把一件事、一个现象,或是一类问题讲清楚。
也许不是他们不能讲清楚,而是在一段想要获取流量的短视频里,表达是会受限的。视频太长没人看,时间被压缩了,内容就要有所取舍。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只是有些信息被当作了知识去传播。
就像不是工具书的内容,非要起个工具书的名字方便传播是一样的。那么,如果大家都默认学习知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究竟需不需要保留学习的过程呢?
或者说通过快速搜索收集来的信息是否都能称作是知识呢?这是否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呢?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很难被这种内容吸引的,而读书恰恰是在还没有智能手机出现时我就养成的习惯。直到现在,我依然会通过阅读去获取知识,而当我正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我也很清楚,这只是信息而已。
大部分时间内,我们都需要保持清醒,否则我们思考的方向,就会被带偏。
前几天刚发了《意料之内》的笔记,未来是不确定的,有限的认知难以应对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所以持续学习,保持自己稳定的成长节奏,是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在影响的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阅读非虚构书,获取相对真实的信息,是我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而分享我的阅读与思考,就意味着我自身能够产生影响的部分。
没有哪本书能让我们免于思考和学习,没有哪个视频能让人脱胎换骨,但持续学习、小步慢跑却可以让我们“一直在路上”。
如果说读书会给人带来深远的影响,那不读书,又是谁在影响我们呢?是我们刷到的手机里的内容、是身边的朋友同事的认知与思维?那这些人的思想来源是哪里呢?
我们总要选择被谁影响,就算没有选择,那也是在被动选择。
这个问题其实从我开始发文章不久,就在思考了,我们选择被谁影响,我们希望自己以何种方式参与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与世界产生连接,我们选择与世界产生连接的方式是否可持续......
今天为什么会突然想要聊这些读书笔记以外的东西呢?其实是受了前几天刚读完的两部《书店日记》的影响,很想记录当下一些由读书展开的思考。
书是会一直读下去的,文中提到的书,后面也会陆续更新笔记的。也很谢谢关注和支持我的朋友,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