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六天学习心得

作者: 真zhen | 来源:发表于2017-07-26 23:49 被阅读0次
《传习录》第六天学习心得
今天读《陆澄录》的七至九节。

心犹镜。前文记述先生关于圣人心如明镜的比喻,进而指出求学者必须要修炼使心明澈的功夫,这样才能映照时事。在第七节借徐爱之口再次深化此观点。即,凡人之心如昏镜、不明澈,而阳明先生的格物就像打磨镜子使它明亮、明澈,这样才不会影响映照。
关于道之精粗。先生旗帜鲜明地否定了道有精粗的说法,形象地比喻道如一间房子,而人们进入后会对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由粗向精的认识(轮廓-->柱子--墙壁-->柱子上的饰纹……),而房子一直在那儿。因此所谓精粗,只不过是人们认识和领悟道的程度,而非道之本身的属性与差异。
先生认为,在治学上,越是用功的人,越会发现道无穷尽,越会努力探究,精益求精。所以这样的人问题越多。反之,不用功的人,大多认为自己已懂得很多,自满自足,自然提不出什么问题。事实上这种人根本就没有去私欲的决心与恒心。
关于克己的功夫。克己的功夫体现在对去私欲、存天理的过程中,要一以贯之地做到懂得天理后要存思(存入内心并按天理行事),懂得、看到自身的私欲后坚决地革除、摒弃,而不只是停留在看到、懂得,这样的“知”并不算真正的知,更去谈不上知行合一了。只有不间断地下克己的功夫,才会越来越看到和懂得天理良心,越来越清楚自身的缺点和差距,有去有存、一加一减,才会离至天理的目标更加接近。
关于求道的要义。先生教诲,不可拘泥于文义去求道,因为道是没有固定的方向和形体的,不能执着、死板。要懂得向内寻求,心即是道。要从自己心上去体悟、去感知、去确认,心外无道、心外无物。人还要根据自身的禀赋和特点塑造自己,具体的能力从天理上显现出来,即为“才”。心体修炼达到纯然天理后,便会融会贯通,做到“不器”(才能不局限于一个方面)了。
廓然大公,“廓然”是旷远寂静的样子,“大公”是无私的意思。程颢说,君子之学,关键在于学习“天地”之“无心”和 圣人”之“无情”,即消除自我的私欲,以达到廓然大公,放弃个人的用智,以达到情顺万物。圣人也有喜怒的时候,但是因为他的心像一面明镜一样“廓然大公”,他的喜或怒,也不过是外界当喜当怒之物在他心镜中引起相应的反映而已,事过则不留,而不纠结于斯。这也像像庄子描述的圣人:“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常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圣人的境界超过了豪杰,圣人真正做到了既有情而不受其累,所谓“有情无累”是也。

相关文章

  • 2021-01-09

    【打卡天数】:第968天 【学习心得】: *传习录学习心得: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圣人之道,我心向往之,努力实...

  • 2021-01-10

    【打卡天数】:第969天 【学习心得】: *传习录学习心得: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圣人之道,我心向往之,努力实...

  • 2021-01-07

    2021-01-06 【打卡天数】:第966天 【学习心得】: *传习录学习心得: 最近听课的时候会特别关注老师旁...

  • 2021-01-08

    【打卡天数】:第967天 【学习心得】: *传习录学习心得: 圣学发展的沉浮,正是人心沉浮的折射。人心的沉浮扰乱纲...

  • 《传习录》第六天学习心得

  • 《传习录》学习第2天

    《传习录·徐爱录中(44-80)》学习心得 44.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其忧闷,不能堪。先生曰...

  • 王阳明反复告诉我们9个字:立长志 致良知 事上练@覃杰每日精进周

    这段时间,每天看一会儿《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相关学习心得,就是这段时间的每日精进汇总。 那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看...

  • 《传习录》第六天学习心得----《陆澄录》之三

    今天学习进程中确定的陆澄录的第三部分,因时间有限,只能择其中一段谈谈心得。 日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

  • 传习录  第六天

    问道之精粗,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

  • 传习录第六天

    看来我反对朱熹是对的。 王阳明先生的徒弟认同并传承着先生的理论,有好事者会说,既凡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是,这么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第六天学习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sa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