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是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写的一本书,最近在工作和生活中,我越来越多地受《稀缺》这本书里的思想的影响,记得书里面的一些关键的概念名词,比如稀缺心态、稀缺陷阱、带宽、管窥心态、专注红利、余闲等,我把这种思想应用在了工作、生活中的选择上,并且越来越觉得有道理和实用。
最近的其中一项工作是要制作视频,在写文案,感觉就像在写剧本,烧脑,觉得自己是一个缺乏画面感和想象力的人。上司们不断地对文案提出修改指导意见,我要一遍又一遍地耐着性子去改,有一些一看就知道意思的文字,非得要用画面或者更多的文字去阐述,可能自己一直在那个领域,对那个领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了,对我来说显而易懂的内容,其他人不一定知道,我没有做到切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或者说由于思维惯性,不能做到真正地换位思考。这就需要让其他人帮忙看文案,并提出他们的看法、建议,再综合意见进行针对性地修改。这大概是头脑风暴的其中一个作用吧。在这个时代,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汇集众智。另外,自己的内心上抗拒去不断地修改,这种抗拒心理占据着我的带宽,让我没有多余的脑容量去换位思考。
关于买菜做饭,对于现代的都市白领,每天工作那么繁忙,工作之余花那么多时间做饭实属性价比低。听改变自己公众号语音一年多,受彭萦的语音内容的影响,彭萦的语音曾分享过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执行力管理等,以及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的蔡康永的情商课中提到的关于意志力的损耗的相关内容,结合实践中经历的事情,潜移默化地让认知得到了提升,发现两位语音分享者提到的内容与《稀缺》这本书里的一些概念有相通之处,我决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比如看书、写作、听音频、与人交流(指能够实现能量流动的交流)等。因为把买菜、洗菜、做饭的时间合计一下,做一餐饭至少要一个多小时,在忙的时候,一个多小时用于工作、看书、学习等更加有价值的事情,回报就会更大。这又让我联想起彭萦的语音中曾分享过的内容“计算你的一小时值多少钱”。
关于意志力的损耗问题,我开始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尽量减少让自己做选择,因为做选择会耗费精力,在做选择前会纠结,两个小人在内心里不停地对话,试图说服彼此,时间、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耗费。因此,把一些常规的决策制度化、流程化,成为一种习惯,以达到高效。意志力的利用,也是一个涉及分工的过程,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有自己擅长和专注的一方面。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损耗意志力,因此应该把有限的意志力用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不擅长的事情可以外包给其他人去处理,这样对于自己来说,做这部分擅长的事情损耗的就是他人的意志力,以此可以保存自己有限的意志力,其实这就是社会分工的细化。
综合《稀缺》这本书里的思想、改变自己公众号的语音中彭萦分享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执行力管理等内容、以及最近在听的蔡康永的情商课,我开始对自己的时间、精力很吝啬了,每去做一样事情都会去权衡时间、精力的付出最终是否能够提升自我认知,更快地成长,越来越坚信没有什么比终身成长更重要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