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不是你不会被骗,只是没遇到量身定制的骗局。” 影片中出现的这句台词,戳中了所有人的痛点。在如今快节奏,AI技术发达的时代,这个世界像架永不停歇的齿轮,学生时期,课本堆满书桌,天天挑灯夜读不停歇,只是为了拿高分,那时,总是以为成绩好,拿个好文凭就是有好的前景。毕业后踏入社会,才知社会是多么的残酷,挤地铁赶公交车,熬夜加班,压力如山,为了吃穿住行,不敢有丝毫怠慢,一直在忙忙碌碌,当下班回到家照镜子,发现满脸疲惫。
可是就是在这样生活当中,人都会有欲望,可是当人们有了强烈的欲望,就会落入一些诈骗陷阱,让人们防不胜防,就好比影片《震耳欲聋》,这部影片取材自真实案例2021年浙江聋人群体遭遇投资诈骗,因沟通障碍未能及时报警,损失超千万元;2023年广东破获聋哑人婚恋诈骗案,受害者遍布全国。在电影中化为具象化的悲剧——潘斌龙饰演的聋人小卖部老板老马,在得知被骗后用头猛撞墙壁,鲜血顺着手语比划的指缝滴落,看得触目惊心;兰西雅饰演的张小蕊蜷缩在角落,用颤抖的双手在空气中画出“为什么”的形状。
大家好,我是充满元气的枫叶飞翔,欢迎各位来到我的电影推荐会,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国庆档即将上映的现实主义电影《震耳欲聋》,电影开场用一场聋人定制骗局,将中国听障群体的生存困境与权力阶层的道德沦丧,锻造成一柄直插社会心脏的手术刀。
电影里令人窒息的一幕发生在法庭中,檀健次饰演的律师李淇西装革履,戴着价值不菲的手表,指尖却在做手语翻译时剧烈痉挛,仿佛有无数根针在皮肉里翻搅。当他转向法官时,颤抖瞬间凝固成职业化的微笑,嘴角甚至还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得意。这双手刚刚完成的 “工作”,是帮诈骗犯开脱罪责 —— 那些把房本换成虚假理财产品的聋人受害者,此刻正坐在旁听席上,用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都在无声中挣扎,好不容易存下了一些积蓄,却在晚年遭遇了量身定制的骗局,多么可悲啊!
诈骗团伙的一系列操作真是令人脊背发凉,残忍至极,先找聋人叛徒现身说法,用 “年化 60%” 的巨型字幕煽动情绪,再用专门开发的手语 APP 推送虚假理财信息。当受害者们在 “涨涨涨” 的手语浪潮中交出全部积蓄时,绝不会想到,催收人员上门时打出的 “三天走人”,会是他们与家园的最后告别。这样的诈骗手法其实并不高明,可是这些聋哑人为何会信呢?上海手语律师张琪曾经感慨过:"“他们只相信看到的东西,却不知道文字也能织成陷阱。”这句话道破了聋人群体的致命软肋。更讽刺的是,影片中诈骗案的 “突破口”,恰恰是李淇这样的 CODA—— 既懂手语又通健听世界规则的 “桥梁”,反而成了刺穿防线的利刃,把他们伤得体无完肤。
影片中潘斌龙饰演的聋人老板老马,被骗后对着摄像头一遍遍打手语 “为什么”,这个无声的质问,砸在每个观众心上。当健听人在反诈宣传中练就火眼金睛时,聋人群体仍困在信息壁垒里:他们收不到语音预警,看不懂复杂条款,甚至不知道 “高收益理财” 是骗局标配。这种系统性的忽视,比诈骗本身更令人绝望。
聋人的 “信息盲区” 是听障,老年人的是健康焦虑,年轻人的是求职渴望 —— 诈骗的本质从未改变,都是利用群体的认知弱点精准攻击。就像影片中骗子用 “同乡身份” 获取信任的手段,与现实中针对大学生的 “校园贷”、针对老人的 “保健品骗局” 如出一辙。
影片最精妙的设定,是李淇那块象征名利的金表。当他握拳宣示"接更好的案源,做塔尖上的律师"时,表盖突然脱落,露出里面锈迹斑斑的机械。这个细节成为人物弧光的关键转折——当李淇发现诈骗集团利用手语翻译垄断制造信息茧房,当老马因沟通障碍被逼签下卖房合同,当张小蕊的妹妹因医疗诈骗错过最佳治疗期,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精英主义,不过是压在聋人身上的又一块巨石。
"我要为他们发声!"这句迟来的宣言,在影片中经历了三次变奏。最初是功利的自我标榜,中间是良知的短暂觉醒,最终化作真正的行动。当李淇脱下西装,用手语在法庭上为聋人辩护时,那个摔碎的金表镜头与玻璃幕墙碎裂声形成完美呼应——这不仅是个人救赎,更是对整个司法体系的质问。更耐人寻味的是,影片原型人物张琪律师在观影后表示:“李淇的堕落与觉醒,正是每个法律人都要面对的灵魂拷问。当我们手握权力时,是选择成为金松峰,还是坚守初心?”这种自省精神,让电影超越了普通反诈片的范畴,升华为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叩问。
《震耳欲聋》上映后,在社交媒体引发“无障碍普法”运动。抖音上线AI手语主播,微博发起“反诈手语课堂”,多家公益组织联合推出聋人法律援助热线。这些改变,印证了影片结尾的预言:“当沉默者的呐喊足够震耳欲聋,世界终将听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