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评价雍也这个人达到了仁的境界,就是不太会说话。孔子回复说,为什么一定要会说话,用能言巧辩来引诱别人做事,这种人经常遭致别人的厌恶。孔子说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学生是否达到了仁的境界,但是他并不要求自己的学生会说话。
孔子很不喜欢口若悬河、左右逢源的人,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当有人评价他的学生不善言辞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要那么会说话,孔子认为”刚毅木讷“是接近仁的状态。
他在回答中连续用了两个“焉用佞“,表示强调,也表示他对世俗评价的不耻。
这句话中不得不解释的是“不知其仁“这四个字。孔子说不知道自己的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仁的境界。话说孔子已经是圣人了,弟子三千,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评价有何不可。他为什么缺说自己不知道?我想原因有三。
其一,仁德这件事是很难做评价的。对方轻易说有人达到了仁,还与“佞“关联起来,是孔子无法接受的。《论语》记载中,孔子除了说颜回三月不违仁之外,很少看到孔子评价别人达到了仁。仁是一个人内心的状态,无法从他是否会表达、是否有能力、是否懂礼节这些外部表现来推断,所以一个人是否达到了仁的境界是很难随意下判断的。
其二,评价应该对事不对人。孔子会评价这个人做的事情如何,有什么影响,但是他不会直接下定义这个人是好还是坏。本句中孔子就认为“佞“会遭人厌恶,人并不需要口吐莲花之能,但他评价的是具体的事情。当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评价时,他就直接说不知道了,没有批评也没有赞扬。与孔子相反,我们很多普通人对事情缺乏调查研究,总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偏好对他人以偏概全,动不动就上升到道德的层面给人贴标签、下定义。比如某人迟到了,就判定这个人不守信用;某人动怒了,就指责这个人没有涵养,但他根本不知道别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之所以会轻易对人做评判,往往是因为起了傲慢之心、目中无人。觉得自己能力、道德上都优于他人,这才有定义他人的资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开篇说道:“不要轻易评判他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发生过什么。” 对人平等尊重、包容体谅,对事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才能克制傲慢,心怀善念。
其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雍也的老师,自己是圣人,就自以为是,如果没有给出评价就会丢脸,就会被别人说能力不足。他敢于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说不知道。他真诚的面对自己的“不知“,也用真诚的态度回应他人的质疑。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宇宙世界的繁若星辰、密如尘埃,知识再渊博的人也不可能洞悉全部。孔子勇敢的承认自己认知有限,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而我们很多人缺生怕别人发现自己无知,不懂装懂,结果闯了大祸,丢了诚信。所以我们要有正视自己无知的勇气,抱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建立终身成长的心态,在仁德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