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人活着总需要一点精神!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泽东
虽说我们没有贯穿始终、深入人人的宗教,但我们也曾经拥有过信仰。在那个“红宝书”盛行的年代,它就是我们的信仰,毛泽东就是中国的耶稣,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救世主。
《毛主席语录》是毛泽东著作中名言警句的选编本,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圣经》)。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红色领袖的经典言论,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称为“红宝书”。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无不知晓“红宝书”。那时,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在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小到杯子等日用品,大到学校教室和工厂车间里的字幅,处处可见语录里的警句,就连结婚送礼也必少不了一本语录。
严格意义上讲,“红宝书”应包括各种正式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但由于《毛主席语录》发行量最大、印制最精美、读者最多,且封面又是由红塑料封皮特制,人们心目中的“红宝书”往往专指《毛主席语录》。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对毛泽东语录和他本人的追崇达到顶峰。毛泽东语录成为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书,累计发行50亿册,覆盖了全国流向了世界。其中,国内外各种版本多达500余种,仅外文版本就40多种。
记得六十年代末我老姨给我妈写过的一封信,结尾处有这样的语句:“峻岭上的青松最青,雅鲁藏布江的流水最长,毛主席的恩情最深。紧紧握手!”
几十年后我翻出来看到后觉得很好笑,姐妹之间写信政治意味如此浓厚。但还原到历史的特定时期,这就是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思想信仰的力量。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曾经八次接见了百万手挥“红宝书”的红卫兵,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深入到祖国各地。
对毛泽东思想的崇敬与虔诚不亚于到圣城朝拜的圣徒,虽没有一步一叩首也是衷心拥护,这并非思想贫瘠的乘虚而入,而是我们古已有之的优良传承。
儒家的中庸和谐之道,是一条看不见的暗流,虽不是汹涌澎湃,但也生生不息。朝代的更迭,也并未为其筑起隔离墙,抵挡不住思想的涌动,只不过我们没有饭前祈祷、周末的弥撒,我们没有看得见的十字架,只有思想意识的无形的潜移默化。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其文化精神之博大言不尽意,只是我们没有整日的“阿门”、“天主保佑”、“南无阿弥陀佛”、“安拉”等等。我们的是静寂无声的精神导师,有人说这属哲学层面,又有人不以为然,又号称中国无哲学。
但无论如何,是哲也罢,非哲也罢,这都是之于人们的意识层面,是形而上学范畴,它与宗教一样作用于人心。与之不同的是,宗教是宣扬的结果,不是人油然而生、与生俱来的,是传教布道的结果。
而思想的影响却是在社会大背景下形成的,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自觉、自主的行为,是中国人骨子里潜意识的外显,不是教徒、思想者的少数人行为,而是全国大众的集体行为。
只是我们未付诸语言、画像、流派,我们只是心口相传,通过呼吸、咀嚼而消化掉,渗透到骨髓里,融化在血液中。行动之处,言谈之间,无不展现着拳拳中国心,烈烈中国魂。
这能定论我们没有信仰吗,不是我们没有,是他们发现不了。因为我们还是讲究内敛、含蓄、委婉的民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正当我们无所适从之时,送来了毛泽东主义。
尽管这种疯狂的追逐有些过犹不及,彻底违背了中庸之道,因而近乎病态。但不能就此诋毁当时人们的赤子之心,因为任何偶像化的崇拜都会昙花一现的。
时势造就的英雄,当然事过境迁也会埋没英雄的。平淡才会持久,一时的热情会逐渐冷却,沸腾的热血早晚会降温,慢慢的又回到心灵初始,返璞归真,回到思想的源头。这一段狂热的岁月被载入史册,疯癫过后文明重现,繁荣重现,信仰重现。
只不过没有了曾经的“红宝书”,不再宣读毛主席语录,人们又回归了久违的儒雅、中庸、和谐,而且这一脉是永久相承的。
所以我说,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个人微信公众号:李拜天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