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小说内部制衡和反制衡——毕飞宇老师解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项链》这篇文章在中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有讽刺意义。在中学的课堂上,语文老师结合课文讲解了中心思想和目的意义。留在脑海中的大意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为了参加一个晚会,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后来回去时这条项链丢失,这个女人花了十年时间才赔了这条项链,当她再次遇到这位贵妇人说明情况时,贵妇人说借给她的那条项链是假的。故事很清楚简单,当时老师告诉我们的是,人要承担爱慕虚伪的后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遭报应。同时告诫人们,拜金和虚荣绝无好报,讽刺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堕落。
现在重温《项链》,毕飞宇老师站在一个作家的角度,谈了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思想独到,妙趣横生。毕飞宇老师把这篇文章进行了改写,把文中的名字全部换成中国人的,文章一下子变味了。来看看他是怎么换的?
我把《项链》重写了一遍。当然,所谓的重写是不存在的,我只是在电脑上做了一个游戏,我把马蒂尔德的名字换成了张小芳,把马蒂尔德丈夫路瓦赛的名字换成了王宝强,把富婆弗莱思洁的名字换成了秦小玉。几分钟之后,汉语版的而不是翻译版的《项链》出现了。故事是这样的—— 2005年,在北京,教育部秘书王宝强的太太张小芳因为虚荣,她向富婆秦小玉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部长家的派对去了。派对结束后,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王宝强和他的太太四处打工。10年后,也就是2014年,这对夫妇终于还清了债务,他们在国庆长假的九寨沟遇上了富婆秦小玉。秦小玉没能把苍老不堪的张小芳认出来,然而,张小芳十分自豪地把真相告诉了秦小玉。秦小玉大吃一惊,反过来告诉了张小芳另一个真相:“那串项链是假的。”
毕飞宇老师说,仅仅替换了几个中文的人名,汉语版的《项链》面目全非,漏洞百出。幼稚、勉强、荒唐,诸多细节都无所依据。
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它的破绽:
第一,作为教育部公务员王宝强的太太,张小芳要参加部长家的派对,即使家里头没有钻石项链,张小芳也不可能去借。王宝强和她的太太都做不出那样的事情来。
第二,一个已婚的中国女人再幼稚、再虚荣、再不懂事,在丈夫的顶头上司家里,她不会抢部长太太的风头。
第三,假货是中国的基础,造假是中国人最普遍、最杰出的生存能力。国人对假货在道德上是谴责的,在情感上却又是依赖的。
第四,退一步说,这对夫妇真的借了,项链真的被这对夫妇弄丢了,可他们真的会买一串钻石项链去还给别人么?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第五,就算他们买了一条钻石项链去还给人家,一条钻石项链真的需要教育部的秘书辛苦十年么?
第六,好吧,辛苦了十年。可张小芳为什么要去洗十年的脏衣服呢?她那么漂亮、年轻。这年头哪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会洗十年的脏衣服?
第七,作为仅有的知情者,秦小玉白白地赚了一条钻石项链,她真的会在第一时间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张小芳么?
第八,这年头,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有些物质,有些虚荣,只不过借了一条项链想在派对上出点小风头,这怎么了?怎么就伤天害理了?你一个作家利用手上的那点写作权力,恶意升华、草菅生活、肆意糟践,刻意安排人家过了十年的不幸的日子,你这不是仇富,而是变态。你的写作心理是不健康的。一位女士的小虚荣怎么了?那么多的官员在那里搞形象工程,动辄损失几个亿、几十个亿,这样的虚荣你不管不顾,你无聊吧?你吃了药再写好不好?你的情感方式不适合做一个作家。
第九,就因为女人的那点小虚荣,这个社会就虚伪了?贪婪了?吝啬了?腐朽了?肮脏了?愚蠢了?残忍了?丑恶了?卑劣了?奸诈了?在中国,女人的虚荣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大的能耐?
……
哈哈,看看毕飞宇老师随便一列举,就发现了这么多问题。那这篇文章在莫泊桑的手里很有名气,换成汉语版的怎么就变味了呢?
因为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产生的制衡作用和效果就不同。在1884年的法国,契约的精神是在的,契约精神一点也不复杂,那就是“借东西要还”。在契约社会里,契约精神已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国家意识形态,而是公民心理上的一个常识,是公民行为上的一个准则。它既是公民的底线,也是生活的底线,这个底线不可逾越。可以说,离开了契约精神作为精神上的背景、常识上的背景,无论其他的背景如何相似,《项链》这部小说都不足以成立,它的逻辑将全面崩溃。而放在国内来看,时代背景和认知都不一样,自然会出现上面列举的种种荒唐。
《项链》这篇小说有一个所谓的眼,那就是弗莱思洁的那句话:“那一串项链是假的。”这句话是小说内部的惊雷,它振聋发聩。
莫泊桑所采用的小说线性极为明了,假——真——假。在“真”与“假”的冲突中,构成了所谓的小说戏剧性。换一个说法,如果我们将小说的线性做一次调整,变成真——假——真?能不能构成小说的戏剧冲突呢?“真”会使我们平静、愉悦,而“假”则会给我们带来震惊与恐慌。所以,现实主义的戏剧冲突只能依靠“假”对“真”的冲击来完成。
毕飞宇老师说,莫泊桑是“心慈手狠”的作家,鲁迅先生也是,“心慈”加“手狠”,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了。他本人也喜欢“心慈手狠”的作家。
毕飞宇老师的解读,是不是很有意思?小说内部结构不同反映的效果就不一样,阅读的乐趣也变得无穷无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