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的高校校园,总能见到各式各样的入学场景,这不,最近武汉某高校一位母亲的举动,在近日引发了热议——她为上大学的儿子备下150条一次性内裤,计划让孩子“一天一条不洗内裤”,还专门雇了食堂阿姨送饭到宿舍,理由是“孩子学习好就行,这些琐事不会也没关系”。
初看这条新闻,难免让人“大跌眼镜”。一边惊叹于母爱的细致与周全,几乎把孩子的校园生活“包办”到了极致;可转念一想,又忍不住为这个即将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担忧:当学习成为唯一被看重的事,生活能力被视作“无关琐事”,这样的“保护”,究竟是助力还是桎梏?
有人说,若孩子将来真能在学业上取得突破,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或许生活上的“不擅长”会被包容,甚至会有专人照料。可现实是,绝大多数人终将成为融入社会的普通人,而非活在“特殊保护罩”里的特例。大学本就是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场,洗内裤、规划三餐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本质上是培养独立意识、责任担当的基础——学会照顾自己,才能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可能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作为一名同样爱孩子的母亲和小学老师,实在不能共情这位妈妈的做法。学习好固然是优秀的证明,但生活从不是只有“做题”和“答卷”。一个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打理的人,如何在未来应对工作中的繁杂事务、处理生活里的突发状况?母爱可以是孩子的后盾,却不该成为隔绝成长的“围墙”。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替孩子扫清所有障碍,而是教会他在风雨中自己撑伞。毕竟,能支撑一个人走得长远的,从来都是“既能读万卷书,也能理万件事”的综合能力,而非只懂学习的“单向度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