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阁主
有许多人都喜欢写写文章,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文字书写表现出来,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写文章的字、词、句和语法是怎么演变成今天这样的呢?

先从文言文说起,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一直常用的语法结构和书写方式,也是当时的官方文体,是穿省跨州的进行交流的必备方式,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都有方言,而语言不通只能笔谈,一笔一笔的写出来,而实际上这也是文言文的最大的作用。
但是,文言文只能是口手分开的,也就是说,口语没有统一,统一的只是手写的文言文,而这对于普及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也就导致了当时的中国能识字的人极少,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封建社会末期中国遭受欺辱的原因之一。


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陈独秀、胡适、鲁迅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他们依靠《新青年》杂志,发表各种开展白话文运动的文章,其中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整个运动的开端,也是针对文言文的一篇檄文。实际上改良白话文并不能立刻就能把这个识字教育普及下去,不识字的人还是太多了,并且,当时发行的报纸都是靠阅报社这个专门的机构给大家进行阅读的让大家了解一些动向,但是这仅仅是杯水车薪,对于启蒙大众来说,差的还很远呢,并且当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国语问题,也就是人们的说话问题,语言不通对于任何东西都不能做到很好的理解,因此可以说白话文运动是伴随着国语运动一起产生的。


实际上从胡适对于白话文的考究中,白话文早在佛教传入中国就已出现,因为当时对于佛经的翻译就是用白话文的,并且在元朝时用白话文的小说也是非常受人们的欢迎。当然这些白话文与新青年运动所倡导的白话文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是它也是能证明白话文古之即有的例证。

文字的产生是为了记载,语言的产生是为了交流。所以一般文字都较语言先产生,白话文运动也是如此,也是先把白话文这个文体固定,由胡适、鲁迅等人发表文章把这个热潮打开,因为对于白话文运动,仅仅理论说教还是使得人们对于这个运动是持怀疑态度的,因此需要有一些实际的成就展现在大家面前。胡适就用白话文写了诗集《尝试集》,诗歌算是当时文学的主流,而胡适的《尝试集》并没有较大的影响,而真正算有成就的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也算彻底打响了白话文运动。


用白话文书写,用国语交流,这种新文化运动对启蒙众人有了极为深刻的作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我手写我口的地步,也为不久之后五四运动打下了一个理论和文学基础。

还有更重要的是,当时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也算是当时的“90后”,新文化运动也是他们这些青年人的想法,也是青年人一心为国的实际体现,也许,类比与今日之青年,我们也应该需要一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信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