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容易路怒。
路怒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种莫名的焦虑和愤怒情绪。有时开车与不开车简直就是两个人。
在开车的时候,司机容易进入一种紧张状态:接受不了别人开得慢,不断超车、变道、闪大灯、按喇叭,有时眼看绿灯闪烁,以为冲不过黄灯,一脚刹车踩下去,黄灯还有十秒,瞬间暴躁后悔:
早知道冲过去!
我就是那种一路怒就喜欢长按喇叭的司机。只要有车别过来,我就按,然后有一股必须再超它车的冲动。我知道这样驾驶很危险,而且每次这样做以后我也会后悔,有次坐在后座的儿子还问我:你为什么一直按喇叭?我无言以对。
后来,我发现,我不止在开车这一件事上焦虑,我还会在很多事上焦虑。比如:
早上想吃肠粉或炒粉,吃肠粉的时候,想着炒粉的美味,心想:早知道吃炒粉!
周末由于工作没时间陪娃,一边工作一边内疚,我应该多一点陪伴!
与别人需求有冲突,忍不住迁就别人,然后马上后悔:为什么要我来迁就,我怎么不想想自己!
……
于是,我经常讨厌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这使我陷入焦虑而不自知。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第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 史蒂芬·科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正如史蒂芬·科维所说,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人之所以感到焦虑,是觉得生活别无选择,或时刻否定自己的选择。因此,选择困难的结果是,无论选择哪一个,结果都是一个:后悔。
选择,是正面管教体系、鼓励咨询的内核。当我们对自己的私人逻辑有意识,就有了重新选择的可能。可是,真正将“我选择”运用到对抗焦虑,还是在近期。
那天,我还是眼看着绿灯闪而没有闯过去,当我准备捶胸顿足一顿愤怒之前,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信念:我选择更安全地通过路口。这时,我的愤怒顿时消失,心想:对哦,虽然我迟了一点到达目的地,但是我选择了更安全的方式驾驶。
绿灯再次亮起,我继续前行。我前面的车开得很慢,于是我切到了旁边一条车道。切过去以后,原先那条车道的车竟刷刷地从我身边开过,在选错车道的懊恼之前,脑海中又闪过一个信念:我选择多一点时间与自己相处。虽然车开得还是很慢,但是我开始接受旁边的车比我开得快。
这样的经验让我感觉很惊喜。于是我把开始在生活种运用它:
我选择对健康更友好的食物;
我选择全身心配孩子玩游戏,我享受当下跟他连接;
我选择以迁就的方式表达爱。
一转念,对于当下的选择,瞬间充满了理解和慈悲。
王霄的《遇见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书中,举了以下六个例子:
① 我不得不做饭,因为别人做的饭太难吃了。
我选择自己做饭,因为我做的饭更好吃。
② 我不得不上班,是因为我要挣钱养家。
我选择上班,因为我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且这给我带来经济收入。
③ 我不得不陪孩子写作业,因为如果我不这样,他就不好好写。
我选择陪孩子写作业,因为我想陪伴他、帮助他。
④ 我不得不吃垃圾食品,因为我管不住自己。
我选择吃垃圾食品,因为它很便捷,而且美味。
⑤ 我不得不冲着孩子大吼,因为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我选择冲着孩子大吼,因为我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
⑥ 我不得不让孩子上课外班。
我选择引导孩子坚持不懈,因为努力是一项能够持续终生的重要品质。
不用评判自己,只是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记录下来,觉察一下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
我发现,当我以“我选择”的方式看待当下的选择时,我总能找到肯定自己的办法。我能看到当下选择的好的一面,我不再那么容易自我否定,那么容易焦虑。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第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 因此,我们同样有机会拿回属于自己的选择权。直面选择,对抗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