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季的起始,标志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转向收藏。此时养生需顺应天时,注重“养收”原则,从饮食、作息、运动、情志等多方面调整,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以下是具体养生建议:
一、饮食调养:润燥养肺,少辛增酸
多吃润燥食物
白色食材:中医认为“白色入肺”,可多吃银耳、百合、雪梨、莲藕、白萝卜等,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干。
滋阴润肺:蜂蜜、芝麻、核桃、杏仁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润肠通便、滋养肺肾。
粥品推荐:百合莲子粥、银耳红枣羹、山药排骨汤,易消化且养胃生津。
少辛增酸
减少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摄入,避免加重秋燥伤肺。
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柠檬、乌梅),收敛肺气,防止过度发散。
忌贪凉饮冷
立秋后昼夜温差大,避免过量食用西瓜、冷饮等寒凉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阳气。
二、作息调整:早睡早起,收敛神气
顺应天时
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养阴蓄能,早起利于肺气舒展。
保证23点前入睡,避免熬夜耗伤阴血。
午间小憩
午休20-30分钟,缓解秋乏,提高下午工作效率。
夜间保暖
腹部、脚部易受寒,睡前可用热水泡脚(至微微出汗),促进血液循环,助眠安神。
三、运动养生:适度锻炼,增强肺功能
选择舒缓运动
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可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
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户外活动时间
早晨或傍晚气温适宜时锻炼,避开中午高温时段。
登山、慢跑等运动可呼吸新鲜空气,但需注意防晒和补水。
呼吸训练
练习“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增强肺活量,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四、情志调节:保持平和,避免悲秋
疏解抑郁情绪
秋季易引发“悲秋”情绪,可通过听音乐、书法、绘画等方式陶冶情操,保持心境开朗。
多与亲友交流,分享感受,避免孤独感。
接触自然
周末郊游、赏秋景,感受季节变化,调节身心节奏。
五、疾病预防:重点护肺,防患未然
预防呼吸道疾病
秋季是感冒、咳嗽高发期,注意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室内保持通风,定期消毒,减少病菌滋生。
皮肤干燥护理
涂抹保湿霜,减少洗澡频率,避免使用碱性肥皂,防止皮肤皲裂。
慢性病管理
哮喘、支气管炎患者需随身携带药物,避免接触过敏原。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指标,调整用药方案。
六、中医养生小贴士
穴位按摩
迎香穴(鼻翼两侧):缓解鼻塞、流涕。
肺俞穴(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按揉3-5分钟,增强肺功能。
足三里穴(小腿外侧):健脾和胃,提高免疫力。
艾灸养生
对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温阳补气,适合体质虚寒者。
药膳推荐
川贝炖梨:川贝5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润肺止咳。
沙参玉竹老鸭汤:沙参15克、玉竹10克、老鸭半只,滋阴润燥。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跌倒;饮食以温软易消化为主。
儿童:均衡营养,增强抵抗力;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孕妇:避免过度进补,保持适量运动,定期产检。
总结:立秋养生需把握“养收”原则,通过饮食润燥、作息规律、适度运动、情志平和及疾病预防,帮助身体适应季节转换,为秋冬健康储备能量。若出现持续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