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经济是以学生暑期休假为契机,涵盖旅游、教育、娱乐、零售等多领域的消费热潮,具有周期性特征,近年来呈现多元化、品质化、体验化升级趋势,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核心驱动因素
学生群体主导
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及家庭是核心消费主体,驱动旅游、教育、娱乐等需求爆发。
毕业旅行:高考后至7月中旬为出行高峰,多人出行订单占比超七成,北京、南京、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受青睐,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
亲子游:7月中旬至8月为旺季,亲子家庭更愿为“独特体验”和“舒适性”买单,“一价全含”产品成主流。
季节性需求升级
避暑游:高温催生避暑需求,乌鲁木齐、昆明、贵阳等地热度居高不下,贵州凭借“中国避暑旅游标杆”地位成为热门目的地。
夜间经济:夜游、夜市、Livehouse等新业态兴起,夜间出游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约20%,西安大唐不夜城、乌镇西栅夜游等持续火热。
政策与供给创新
文旅优惠:地方政府推出门票减免、消费券发放等措施,如贵州面向学生等群体推出国有A级景区门票免费优惠。
定制化服务:企业推出研学游、主题乐园、沉浸式文旅等新业态,如苏州文旅与《王者荣耀》联动打造“夏日农友会”。
消费升级趋势
从基础消费转向品质化、体验型需求,如室内滑雪、冲浪、攀岩等新玩法遍地开花,全国室内滑雪预订量同比翻番。
“清凉家电”走俏,新一级能效空调销售同比增长82%,新风空调、空气循环扇等改善型产品需求激增。
二、主要消费领域
旅游市场
国内游:暑期旅游人数预计达13.31亿人次,占全年20.18%,民航、铁路运量增幅均达两位数。
出境游:随着国际航班增加,商务旅行、探亲访友、毕业旅行等需求释放,出境游有序复苏。
研学游:名胜古迹、博物馆、非遗体验等成为热门,研学产品咨询量明显提升。
教育消费
培训班:分为学科补习与素质教育两类,覆盖各年龄段学生,家长注重“补知识、补见识、补体格、补特长”。
夏令营:户外探险、科技编程、文化体验等主题夏令营受追捧,推动教育消费多元化。
娱乐消费
影院、KTV:客流量显著增长,动画电影、青春片成为暑期档主力。
音乐节、演唱会:各地举办文艺活动点燃旅游市场热度,如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吸引大量游客。
零售消费
清凉商品:冰脖、防晒手套、制冰机等“降温神器”热销,淘宝天猫平台冰脖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10%。
水上运动装备:桨板类产品搜索量同比增长190%,拼多多平台夏季运动装备销售火热。
三、经济与社会意义
短期拉动效应
作为消费旺季,暑期经济直接拉动旅游、零售、服务等产业链复苏,形成年度经济高峰。
2025年暑运期间,民航旅客运输量预计达1.5亿人次,同比增长5.4%;铁路暑运已累计发送旅客6.1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长期产业升级
反映消费升级趋势,倒逼产业创新与服务升级,如沉浸式文旅、个性化定制游等新业态涌现。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价值
促进青少年教育实践,研学游、夏令营等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增强家庭情感联结,亲子游、共同消费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推动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非遗体验、民俗旅游等活动助力传统文化传播。
四、未来趋势
多元化与个性化
消费场景扩展至美容整形、户外露营等新兴业态,商家通过联票促销、消费券等方式刺激需求。
年轻群体追求个性化、深度化体验,推动“多巴胺自驾”“宠物友好路线”等小众玩法兴起。
科技赋能与体验升级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应用于文旅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
短视频平台成为爆款引擎,地方美食、小众打卡点通过视听表现力点燃“种草”热情。
可持续发展
注重理性消费引导,规范培训市场,平衡电子依赖与健康需求。
推广生态康养、文化疗愈等绿色产品,提升产业可持续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