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海讲26:对待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方法
代海涛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释义:
只要是有道德、讲仁义的圣贤君王都会把那种容不下他人、妒贤嫉能的小人给驱逐出队伍,把他们流放到四方偏远的地方,不让他们住在国中(国内、城内)。
这说明,真正有道德、讲仁义的人都爱憎分明,能保护重用好人,也敢于狠狠打击排除坏人。
如果发现了贤才而不能举荐提拔,或者举荐提拔了却不去重用,这是愚蠢轻慢;如果发现了恶人坏人而不去罢免废除他,或者罢免废除了却不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明知故犯的大错误。
大家人人都讨厌的事你却喜欢,大家人人都喜欢的事你却讨厌,这就有点违背人性情理不知好歹说不过去了,干了违背人性情理的事那灾难和不幸可就要来了。
所以说,做国君统治者、团队领导人的,都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普世之心,要遵循正确的道,这个道就是:忠诚信义。忠心、诚实、守信、仁义之人,更容易获得成功。相反,骄奢、放纵、愚蠢、傲慢者,则一定会失败。
海讲:
这里首次了汉语中的文字词语“中国”,这个“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那时候我国朝代建都都在黄河流域,屡次搬家迁都也都在这一带,封的诸侯各国也都是围着“国都”按方圆距离划分封地的。所以,那时候人们把黄河一带视为天下的中心线,中原大地则被视为天下之中,所以称为“中国”,后来慢慢疆域再扩大,“中国”就缩小变成了“中原”。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的“命”字,在这里很难解释,从各类资料都搜索不到与之匹配的意思。
《大学》原文没有直译,汉代儒学家戴圣在整理汇编《礼记》时加了个注解:命者,慢也。
宋代理学家程颐在新解《礼记》时把此处的“命”解为:命者,怠矣!看来也是沿用了戴圣的意思。
到南宋,朱熹把《礼记》进行整理分类成四书五经时,才诞生了《大学》这本书,在朱熹版的《大学》里,这个怎么看都无法解释的“命”字,被译为:愚蠢轻慢。
这和前两位大师的解释几乎一样,再后来就没有新的解释了,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也在另类注解《大学心法》里也沿用了前人一贯的说法。说明这个意思如此明显的文字在这里确实有意想不到的另一种解释。
读经典就是咬文嚼字,这一段整体意思很简单,就是圣贤君子有德之人,都知道好坏善恶,都能区别对待君子与小人,是君子善待重用,是小人贬低流放。
真正明白这一点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做圣贤君子是有道行标准的,那就是忠诚、守信、仁义。符合这个就是符合人性天道,不符合这个就是悖理悖德。
天道恒通,悖德败亡。
《大学》海讲26:对待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