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巴国遗踪,何处追寻?涪陵碑刻,矗立森森。风雨千年,犹存浩气,龙蛇万笔,刻写仁心。石铭斑驳,沧桑巨变,文脉绵长,日月远深。莫道时光,流似江水,摩崖读罢,自有清音。
其一:七律·题涪陵碑林
乌江碧水绕城流,墨韵书香春续秋。
石刻忠肝昭远古,刀铭义胆耀神州。
前人笔力惊风雨,后世文光射斗牛。
且看碑林藏妙迹,长教英杰叹难休。
其二:七言排律·题涪陵碑林
巴山莽莽涪州秀,碑碣巍巍翰墨稠。
乌江水润石纹古,白鹤梁存字迹遒。
秦汉风烟镌峭壁,宋元雨雪刻深丘。
石镌忠烈昭千载,铭镌孝义耀九州。
篆隶楷行藏法度,诗词歌赋蕴鸿猷。
文承迁固春秋笔,书继颜柳筋骨谋。
断碣犹存先哲志,残碑尚记旧时忧。
苔侵纹络痕犹劲,霜打字形神未休。
战火曾焚身半朽,洪涛仍立骨常遒。
匠心血化锋銛利,墨客魂凝剑气幽。
日月磨光珠玉韵,江河淬炼金石讴。
访古每惊龙蛇走,抚痕但觉虎狼游。
仰瞻恍若听韶乐,细辨犹如对圣俦。
石无语处天地阔,字有灵时古今流。
文明薪火传无绝,碑海扬波万代舟。
石语千年:涪陵碑林里的文明密码
车绕乌江岸,忽见碑林如黛色石阵嵌于山壁,便知涪陵到了。此处非寻常名胜,乃是文字与石头交媾而生的文明子宫——每一块碑石都是时间的胎记,在江水潮声中默诵千年往事。
穿行碑廊间,指尖抚过北宋年号的刻痕,忽觉惊心:这凹凸岂是刀斧所凿?分明是历史从纸帛跃入石头的涅槃。黄庭坚的笔锋在石上复活,撇捺间仍带着谪居巴蜀时的孤傲;朱熹题刻的“忠孝”二字,被风雨打磨得温润如玉,却比任何新鲜墨迹更具精神重量。石无语,而文明借石喉发声。
最妙处在于碑林的悖论美学——那些最深刻的永恒,往往以残损示人。某块清代诗碑被战火削去半角,幸存文字却因残缺而愈发峥嵘;明代防洪纪事碑裂隙中生出青苔,绿意与丹朱共舞,竟成自然与人文的合谋。文物保护者效仿古人“金缮”工艺,用金粉勾勒裂痕,不掩饰损伤,反而使创伤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这种东方智慧,恰似文明传承的本质:非完美封存,而是在承认破碎中延续精神。
白鹤梁水下碑林更是奇观。当现代人建造玻璃宫宇将宋代题刻拥入怀中,实则完成了双重仪式:既让古人“石鱼出水兆丰年”的科学观察重见天日,更使碑刻成为穿越介质的存在——江水曾是隔绝时间的屏障,而今却是连接古今的镜面。考古学家潜至江底拓印时,气泡从唐代铭文旁升腾,如时光吐纳的息珠。
暮色浸染碑林时,遇见守碑人用软刷清理石刻。问其辛苦,笑答:“我在听石头讲话。”忽然彻悟:碑林真正的深意不在保存过去,而在激活未来。那些迁客骚人的叹咏、水利官员的纪录、无名匠人的凿痕,其实都是通向历史现场的密道。当小学生用宣纸拓下“重义轻利”的箴言,墨汁渗入纤维的刹那,古老价值便在新生命中轮回。
离园时回望,碑林在夕阳中如群鹰敛翅。忽然懂得文明延续的奥秘:它不需要铜墙铁壁的捍卫,只需如这些碑石般——让每个时代都在上面留下刻痕,却不淹没前人的声音。当新刻与旧铭共生,当损伤与修复同辉,便是文明最健康的生态。
江风起处,石鸣铮铮。那是汉字在石头上生长根系的声音,也是一个民族记忆的心跳。
2025.08.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