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幼升小之前都是以玩乐为主,除了钢琴,很少让他刻意学些什么。
随意地画,玩电脑打游戏,骑着车出去到处撒欢,也学过表演、舞蹈、武术、国象…
都是接触玩一玩,没让他太深入去学,最多是集体表演节目,除了钢琴考级,没有再让他去参加其他比赛。
总是觉得小小宝贝,玩玩学学中积累就好。当时自我感觉还很良好。
谁知幼升小让我们大人小孩都见识到什么现实中的世界。
当时就对自己说凡事要提前,要强,否则只有被淘汰。
当时认为提早培养小朋友的竞争能力和意识是很必要的。
小朋友的父亲却不是很支持:这是“拔苗助长”。
曾经不以为然,开始添鸭式补课和各种立规矩,现在想想,当时家中这位小伙伴是多么地痛苦地接受着一切。
努力就有回报,终于考上心仪的学校。
全家也开心了一阵。
一年级开始学了游泳、篮球、空手道、绘画、乐高机器人、编程、唱歌、街舞…
这些都仅限于学习,除了篮球现场需要打比赛,有点紧张。其他还好,没有参加什么比赛,也没有压力,边学边玩,贵在熏陶。
今天看了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小女孩,小学一年级时被父母生硬着培养了毎天必须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可是到初一,学业繁重,对作业质量的自我要求仍然像小学时那样执着,完全改不了,每天写到半夜,不够睡,精神每况欲下。父母知道出问题了,劝也没有用,后来一直生病请假,初三休学,被诊断为抑郁症。
感觉这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已经得像鲜花一样枯萎、退色了,能量缺失,转不动了。多么可怕纠心的教育结果,想想都不寒而栗。
再回想我们幼升小时的状况也是不寒而栗。只是我们家小朋友自己太有主意,凡事入心不会超过三分,也许男孩和女孩性格有不同。我这个老母亲有时会选择退让一步,现在想来是对的。
不要比较,不要心有不甘,别人家适用育儿方法到了自己家这位同学就不一定适用。教育真是一个精细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是一对一对的服务。
有时看到人家的小朋友学了那么多项目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学、积极参加比赛取得名次我们又开始焦虑了…
是时候端正自己的态度了,难道不参加比赛的孩子就不优秀了吗?只有赢了就称赞,输了就要责怪?他们才多大呢?在内心还不足够强大的时候如何要承受得起一次比一次大的压力呢?
有时自问:如果让小朋友在年龄小的时候去参加某项比赛,他需要占用大量时间不断地训练一个项目,单调乏味,甚至没有自己的时间吃吃玩玩,不能看书看电视打游戏,没有机会去运动,也缺少发现新兴趣和新鲜事物的机会,甚至影响睡眠和健康,生活岂不是过早地成人化了吗?
就算比赛取得名次,等他长大以后,回忆这些的意义真的那么重要吗?
也许一系列地强化培训让小朋友养成了积极的竞争意识,可是却分散掉他本该有的童心童趣,失去了当下年龄应该经历的机会,成长顺序稳乱,埋下隐患。
另外小朋友的世界如果过早的被程序化了,思维模式固定起来,他还有什么机会和能力发展自己的创造精神呢?
让自己试着放下焦虑,尽量给小朋友大一些的空间,让他培养自己坚强的内心,为这颗心积累多一点既有创新又稳步提升的能量。
随着小朋友的慢慢成长,伴随着他的是一颗丰富有趣、宠辱不惊、善良平和的灵魂,他已有足够的能力面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困难和问题,对他对我们来说将是最棒的礼物。
感谢您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