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读书:《中国政治二千年》
作 者:张纯明(1902-1984)
出 版 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政治二千年》虽是小书,却是值得大观的。全书除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七章,首章提纲携领,讨论「皇帝、专制和统一」,继之二章讨论有形政府,分别为「中央」和「地方」,又二章讨论无形政府,「幕僚」与「书吏」,末二章讨论政治风气,一为「名教、倾轧、高调」,一为「贪污」。这样的格局,便可见其写作的初衷并不在明确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而在于从中国政治的历史中提炼出结论,以为当时的借鉴。
作者张纯明出生于1902年,自幼天资聪颖,20岁考取公费留美资格,攻读社会政治学并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和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是一同被老师看重的同班同学,25岁应邀回国出任南开大学经济系教授,35岁后从政,1949年迁居香港,后去台湾,70年代定居纽约,1984年7月病逝于纽约,享年83岁。张先生一生善做研究,体察民情,可谓文人从政的典范。
中国两千年的政治史,源远流长,无论「汉唐气象」,还是「康乾盛世」,东方一直是世界的楷模。然而自大封闭的想法和衰败的制度最终还是抵不过世界发展的潮流。短短百年时间,欧洲对中国的钦羡就变成了鄙夷。
大清承继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只是听上去很美。以致不用等到道光年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来摧枯拉朽,一个从遥远的国度来的名叫马戛尔尼的人就预言了它的衰败。
张先生在抗战危难之际,在轰炸声不断的不平静的书斋中,回溯了中国两千年政治的沿革,由秦汉至明清,观中国政治制度的草创、完备、烂熟、修补、糜烂,自皇帝、官吏、士大夫、幕僚,看人在政治中位置作用心态的演变。区区几万字,但高屋建瓴,犀利深刻,简洁而深刻,仍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中西方文化之差别,乃程度之别,非种类不同。中国人两千年的政治,是受中古时代的经济、科技、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限制演进而来的。
有汽车与无汽车乃古今之分,非中西之别也,中西文化不是“种类”的区别而是“程度”的区别。
本来我们的传统思想,如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道家「清静无为」,都缺少进步的种子,抱残守缺而致国家存亡岌岌,无法沿着正确的轨迹过度到现代化的国家。
我国自秦汉以致清末的经济社会始终没有走出生产家庭化的阶段,无怪中国人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国,对于政治不发生浓厚的兴趣,好似「一盘散沙」一样的无组织。
自秦汉建立皇帝制度,儒家思想便成为了维护皇权的精神基础,也成为封建帝国维护皇权的最好方案。
现代的国家是法治的国家,而我们的传统的儒教的政治哲学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主义。
汉以后的皇帝,无论骨子里所信仰的是佛是道,都要表彰儒术。二千年来儒家,「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儒家,遂成为历代皇帝的护身符。
国家中枢缺少稳固的制度传承,最大的原因在于皇帝不敢让大权旁落。
究竟谁秉国钧,君主随时可以决定。
而且,国家和宫廷之间的界限往往不甚严格,宫中府中共为一体,皇帝把天下都视为了私产,还分什么国家宫廷呢?宰相也不过是管家罢了。虽然后世对行政机构进行了一定的改组和调整,但因「君骄臣谄」造成的后果已不可挽回,强力改变反而破坏了原有的官吏制度。
再观地方政府,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区域的划分,这是很复杂的问题。秦设郡县,汉在郡县上设州,唐设藩镇,宋大削之,元设行中书省,明清确定省为最大地方区域,督抚独断地方事务。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跌宕起落没有常规。因为经济交通条件不够,地方区域的划分是大还是小,不仅要看实际的面积,还要看相对的时间距离,所谓「统一」,只是有名无实、自欺欺人罢了。
区域之大小不足虑,最重要者是现代式交通工具的敷设。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中央和省、省和县之间合理的职权划分,应有明白的规定,尤其要有合理的财力分配的办法。
说罢政府的总体架构,来看看政府的内部组织。旧时政府内部组织很简陋,法定的佐治人员比较少,而且都有特定的职务,不能办理一般政务,这种情况下,只能寻找法律之外的救济方法,这便是幕僚制度建立的初衷,可以作为施政的参谋和助手。
后世的幕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帅及其他大官的幕府,一类是地方官署的幕友。
还有一种在政府内掌管薄书案犊事务的书吏,地位虽日渐微贱,但把持操纵的力量却越来越大,视其事务为私产。
最奇怪的是书吏的进退,与政府毫无关系。书吏是自成系统,而有一种世袭的色彩。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威逼,我们试图模仿西方政治制度以图自强,但只要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不改,便是换汤不换药的办法。
制度是可以模仿的,精神则非培养不可。
只有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政治风气,才能实现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让国家和民族求得生存和发展。
我们如果要采取某一种政治制度,我们要拿定主意,向前推进,同时要使教育改革政策与政治政策相互呼应,生活与制度适相配合。
中国两千年的政治风气是士大夫所蔚成的,中国政治的弱点也就是士大夫阶层的弱点,咬文嚼字成了政治的本色,所以有很多「官样文章」和「纸上谈兵」。
咬文嚼字是士大夫的本色,所以文字遂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或者唯一的政治工具。
另外谈到贪腐,由来已久,所以历代对贪官污吏都从严惩处。但何以如此久治不绝呢?一个原因是历代官员的待遇保障低,明代尤盛,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防止贪腐舞弊的制度。
人性是脆弱的,生非圣贤,谁能财货当前而不动心。最重要的是制定种种防弊的制度,以养成大公无私的习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对政治文化有了更为深层次的认识。西方金钱政治已显露弊端,“乌合之众”式的民主模式使民主走向失控,成为暴力民主,在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这两场世界资本主义民主大戏中,国家似乎丧失了方向,投票不是喜欢谁赞成谁,而是更讨厌谁更反对谁,民粹主义和保守主义逐渐抬头。
而此时,东方的中国正值蓬勃发展中,政治的根基在文化,文化的发展在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各项制度日益完善,政治自信逐步建立起来。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让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提高人民的政治兴趣,使大多数人民对于国家有浓厚的积极的观念,是我们政治上一件最基本的工作。
只要我们坚守住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断健全各项制度规范,不断提高民众对政治的兴趣和参与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扫除两千年中国政治之弊,借助信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把工业革命落下的课一并补回来,形成比西方民主更为科学的民主法治制度。
为大家推荐几本评价不错的政治类书籍:
1.《乌合之众》
作者:法] 古斯塔夫·勒庞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钱穆
出版社:三联书店
3.《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作者:王亚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者:萧公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5.《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作者:严耕望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