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知识可以分成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文化性、偶然性、随意性、相对性、稳定性以及整体性等特点。
《冬吴相对论。IPHONE与中国制造的新价值》这期节目中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平常说的黑色,印染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如果你对一件事或一个东西持续关注,就可能培养出这类异乎寻常的敏感。曾有一个企业家遇到一个高明的木匠。这个木匠说,当我不知道木头是由个性、有脾气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平庸的木匠,直到有一天我懂得了木头是有脾气的,春天一个脾气,夏天一个脾气,不同树种的木头性格也不同。这就是隐性知识,这种知识是无法清晰表达、无法转移给别人的。这似乎是一种神秘的体验。在任何一个行业待久了,都有可能得到这种隐性的知识。比如画家对于颜色的敏感,作家对于文字的敏感,常常只有它们自己知道奥妙在哪里。吴伯凡认为,缺乏这类隐性知识,正是目前“中国制造”的一大弱点,所以我们通常知识在做简单粗糙的加工。
我想,这大概就是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我以为,身为教师,认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而且敬畏它,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这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单凭学生的表情和气氛就知道自己该怎样调整教学方法,普通教师就没有这个本事,他们只知道傻呵呵地照原来的方案讲下去,而这种技巧是谁也无法给你的,这不是人家保守,而是因为这属于隐性知识,本来就无法表达。你只有沉下心来,非常专注地工作和体验,才能慢慢掌握这类知识。据我观察,有没有这类隐性知识,是区别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认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对于教育学生也很重要。教师历来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因此教师很容易以为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是显性的,凡是无法说出来,无法写出来的东西都算不得知识,这就会造成教师“无知的傲慢”。他总是想把一切知识,本领都显性化,结果他就会发现很多“荒谬”的事情。比如他认为有些学生全完没有什么知识,结果他们长大后很有成就,而他很看好的,认为很有知识的学生长大后却表现平平。其实这件事并不荒谬,荒谬的很可能是自己的眼睛--他只看到了显性知识,没有见到学生的隐性知识。再比如语文课上的语感培养。语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隐性知识,这种东西根本说不清,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教。然而有人主张把语感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这个任务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就连任务本身都无法说明白。但是这不等于语感无法培养。如果学生潜心读书,反复玩味文字,慢慢就有了好的语感,俗称“找打了感觉”。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会吧语感培训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但一定会创造很多机会让学生体味语言。而那些上课哇啦哇啦讲个没完和让学生做大量习题的语文教师,显然是最不懂语感的人,因为这种办法对培养语感最为不利。
隐性知识是存在的。如果你敬畏它,它会成为你很好的资本,如果你不敬畏它,不大力培养它,则你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只是个“粗工”而已。
读后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间确实有很多东西时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我们的语言文字是有短板的,一切的描述,定义,概念等等都是在一个有限区间里面的。文中谈到的这种感觉,或者是一种能力的具备,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气质和特质所在,都是无法说的清楚的。比如我们在下围棋的时候,千古无同局,这是围棋的魅力所在,只要有一步的次序不同,这一局就不同,很多时候我们下棋凭借的是一种所谓的“棋感”职业棋手的感觉比一般的业余爱好者要敏锐的多,当然还是基于日积月累的基本功,还有一些基本的计算,这种棋感的意识就是隐性知识,这个也是围棋教练也无法传授的,不同类型的棋手,有对棋的不同的认识。当然我这个半吊子就不谈啥棋感了,只是懒得动脑筋或者是确实棋力不够乱下了。再比如打羽毛球,显性知识就是跑位,什么手法啊,技战术之类的,但是往往真正到你上场了,这些显性知识是起不了关键作用的,你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做出选择,比如是杀球还是吊球,那就是你临场的感觉了,这也是隐性知识转化,谁打球的时候还会去花很多时间去回顾那些理论知识了,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些套路了。而最近偶尔在书店看到了一本《活在当下》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还是比较厉害了,他想把自己所感触的,很多人没有去注意的东西,通过书面的表述传达出来,这个就很困难了,他在书中提到,人很多时候是思维在作怪,很多痛苦和焦虑都是由于自身的思维造成的,大多数的思维是有害的,而我们需要去注意尝试去产生一种思维空白,让自己的”本体“脱离思维的定式,甚至到达一种自我对白的状态,通过一些训练达到一种意识,让意识能够控制思维,直到能过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我只大概理解了一部分,我个人认为他的文字之中很多场景是需要你意会的,如果你不能去理解和尝试挖掘自身的思维状态和结合自己的经历,你就根本就不能明白他在说什么,就会以为他是在胡说八道,在故作玄虚。他这个很类似一些宗教的修炼了,但是又不尽相同,相当于是悟道了吧,达到了一种人性到神性转变的境界了。据我估计一般人也不太容易做到这点,如果真的所有人都能如此的超脱,理智,这个世界就安定,安宁了。话又说话来,这种心灵的修炼还是值得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的环境下去尝试的,避免很多极端的发生,增强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定力,这个还是十分有价值的。
所以很多人的成功也是基于他对隐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他的直觉和能力,很多时候是不能复制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我的优势,用隐性知识作为核动力,而显性知识是一种外部的”武器:“而已,内外兼修,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