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说是以文字洗心,实则是近些年来又重新拿起笔,拾捡心中的爱好,涂涂改改的也写了近20万字,虽是不多,却真心的欢喜着自己的每一片拙作。
透过文字记录生活,唤醒内在的满满阳光,一遍遍梳理,一次次打磨,看清了内在的那个小我,文章立意跃然纸间,也重塑自我崭新的一幕。
不似初时只管去记录心得体会,一味地抒发情怀,最后匆匆收笔。而今是顾全整体构架,给出方案,提出总结,传递心中美好信念。
今昔每有事件发生,总会以文字的形式做个总结,以书写生命,告慰流年,讨一份欢心。
02
就像这个暑期,我们做了许多快乐的事情,便分别以不同的拟题来加以阐述,去部队看望儿子,但见孩子发生了质的转变,由一位稚嫩男孩,转变成了一位阳光积极的优秀士兵,此中滋味真是又惊又喜,感慨万千,回程记了篇述事文《生命,就是咀嚼着痛也要前行》。
去扬州见一位干妈妈,面对着老人的深情厚义,依依惜别之际,随有了《人生终有别离,还好后会有期》这篇习作;上个礼拜陪女儿看故乡的小河,望着眼前水天相接的层层莲叶莲花,不禁生发无限感叹,一篇《莲花池有感》记录了我的真情觉受。
外甥女得知我在头条练习写作,还特意给我发了张图片,作为素材,逗得我好生欢喜。
她言:“小姨,这张图片里的小孩是我的病友,患有先天性唇裂,已经动过五次手术了,可是非常乐观积极,又是位很爱说笑的天真聪慧孩子。可能是久病成医吧,我们不懂地看病序程序,或是手边少了啥啥没有备齐,都是他热情告之,上前相助。平常奶奶伴着他四处看病,却没有一点点不良的负面情绪,小姨,你一定要写一写他呀!”
03
望着眼前仅有的一张图片,小姨还是动心了。
想这世间的微笑善良,总是没有国界,沒鸿沟隔阂,无论行至哪里,只要心中给出爱与光明,总会收获人世的无限赞许,迎娶深深地惦念与尊敬。
病痛也许只是一时的煎熬,而欢颜是你绽放的蓓蕾,唇裂只是表相上的一种“不完美”,而你甜甜的笑语是打破生命的寒冰。
病痛中的小孩,让我们看到了你耀眼的光环,正一圈圈把爱的光明传递。
也相信好人一生平安!好人一世如意!
你似一束光,无论行至哪里,总是无畏地照亮他人;你似一片海,爱的浪花波及每一位过客,唤醒快乐的源。
让我们记得有过那么一个男孩,他微笑的样子很真很美,是那种甜到你心底的醉,曾无数次帮扶过他人,拂动你沉默的灵魂。
04
以佛法行事,更是经年以来的事情。
有人说:“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为自己而做。”
因为福报因果,都是自己的。
从青春懵懂的花样年华,尤喜三毛的丰富阅历,浪迹天涯,她那睿智的文笔,总会带给你一片睱想的天地。至中年迷上林清玄,林先生的禅悦文化,所带给我的欢愉是一次又一次的情感飞跃,智慧增长,明心见性。
人也愈加的归于安宁,温俭恭良,大道如一,风风雨雨,滚滚红尘,万法因缘相信因果不空,唯业随身,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林先生的文笔,总是透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来一一展开论述,其间洋溢着无限禅风禅理,与不自觉处顿悟禅机,引导着无数挚爱他的读者深入佛法,崇尚佛理。
我就是一位佛学文化的深深受益者,遇见想不开的事情,搬一搬佛法,寻一寻事物的根底,当下清明;从前对着爱人凶,对着孩子吼,而今知道改用一颗慈悲心肠去渡他们,也是渡己。
潜移默化中做一位家庭中的活菩萨,一朵自性的莲,甘愿为所爱的人智慧全开,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
涓涓情怀,姻缘流转,佛法济世,青青可鉴。
05
如先生的的一篇作品《学看花》
会看花的人,
就会看云、看月、看星辰。
并且在人世中的一切看到智慧。
文中述说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到忉利天宫,帝释(玉皇大帝)设宴供养,佛陀即把帝释也化成佛的形象,佛陀的弟子目健连、舍利弗、迦叶、须菩提等人随后到了忉利天,看到两个佛陀坐在里面,不知道哪一位才是佛陀,难以向前问礼。
目连尊者心惊毛竖,赶紧飞身到梵天上,也分不清那一位是佛,又远飞九百九十恒河沙佛土之外,还是分不清,舍利弗说:“诸罗汉请看座上那个有细纡?眼睛不乱翻,即是世尊。”
由此分出真假佛陀,佛陀也向弟子开示:“智慧是从细行中生出,只有细行的人才能观到最细微深刻的事物。”
同样放在看花、看树、看生活中的一切所为,细行、投情、专注的人,总是会看到不一样的智慧。
而粗燥的人,只会泛泛而谈,给不到一点真知灼见,最后不是抱怨生活的起点太低,就是沾沾自高,而误了前行。
06
面对名利是非,知晓了几分前因后果,宿世轮回。首先在因上播种,提升自己,开启良善的种子,对待他人一切所为,也是在为自己而做,你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待他人,仿佛就是镜子效应,照出一个如实的自己。
无论是善缘恶缘,好事坏事,不回避,不迂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是什么在驱动着自己。
如这次孩子小升初,不知道要报哪一所中学,内心是千万纠结,担心摇不了,就需上一个普通的初中,而我与家人的意见还相左,不在同一所初中。原因是我想给孩子第一志愿报一中,同样是赌一把,不如选最好的,而丈夫要选择九中,略次于一中,他考虑九中摇取的机率也大,管理也是严谨。
当时在气头上的我,就是听不进家人的劝阻,感觉他不懂得自己,还继续着同他呕气,沒想到家人却一点也不在意,还是一如即往的好心情。
当再度重拾先生的作品,联想到一个家的温度不就是以和谐为主吗?倘若都没有让步,又哪里来的取舍之道?
又若文中的看花、看云、看月、看星辰,实则是透过生命的实相,严于细行,生出一切智慧所为。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也不能为了一己之念而生出贪、嗔、痴、怨啊!
好在我即时做出了调整,听从家人的规劝,报了当地的九中,今昔孩子已摇中心怡的学校,离家也近,真是方便了自己也顺从了“民意”,皆大欢喜。
07
做个明白人,智慧者,眼见的一切清明,人世就少一份愚痴,多一份喜乐。
佛法不在他乡,更不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而在于你我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情真义,万事皆有规律,尊循事物本然的样子,花开识佛性。
不争不斗,不卑不亢,并非表示自身懦弱无助,而是换了一种更豁达的方式,利他利己,也给生活拓宽一份空间余地。
佛家有句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自性佛,如何去开启那个内在的真佛性,是我们一生要修习的课题。
就像我每次想去见妈妈一样,许久未见了甚是想念,妈妈每见至我的到来也是欢喜,可是一旦共处下来,妈妈就会有述不完的怨气,唠不完的琐碎,她不能让你消停一会,常常听到我负能量满满,头脑疲惫。
有一次家中的鸡舍需要重整,父亲将一张大帆布理出,阳伞收起,准备凉一凉那片污秽潮湿的土地,母亲就发火了,继而又叫父亲即时弄好,将帆布严严盖起,原因是怕炎炎夏日晒暴了这把阳伞,阳伞是用来为鸡仔遮一线光照的,可是帆布盖起来,即不通风,也引来院落空气不净。
我想跟母亲说说要注意通风,不过是一把遮阳伞而已,也这般精致,丈夫挥手示意我勿生言语,以防每回家一次,又惹妈妈生气。
恍然间明白,这世间即便是自己的至亲,也要有所保留呀,分寸与得体,距离与无奈并非仅仅是针对他人。
有时候,不干预,不纠结,不言语,只是默默地陪伴、倾听、守护,就是对事实最好的解读。
08
待到慢慢平复自己,方想到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宿命习气,我们又何必以自身的价值观念去缚系他人?接纳、放下,或许就是佛家的最走心之举。
我能做到的也只是微妙的提示,循环地引进,持续地热情,一生的追随,其他的随顺随心。
好庆幸自己走在了一条觉醒之路,耳濡目染,沾习佛性,慈眼悲心,润泽生命。
唯念余生修得福报,回敬有缘众生,早日离苦,早证法喜,早生解脱,广增智慧。
因为佛法归于生活,就是忙好当下,每日禅悦精进,时时保有希望,自在轻盈的走下去。
佛法禅风,更来之于一点点宇宙的传奇奥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