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公元前761年,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武姜为妻,武姜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寤生,老二叫共叔段。
公元前757年,武姜生寤生时难产,是倒着生出来的, 武姜受了不少罪,所以她十分厌恶寤生,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
庄公是郑武公的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可是他的亲妈就是不喜欢他、看不上他,总想立小儿子共叔段为太子,并多次向武公提出,但武公一直不同意。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死后,寤生继承君位,史称郑庄公。武姜又为小儿子段讨要封地,请求庄公把把制邑(现在的河南荥阳东北)封给共叔段。
庄公认为,制邑地形险要,没有同意,武姜又要求把京城(今河南荥阳东南)封给共叔段,庄公同意了。
而共叔段到了那里,便开始招兵买马,制造兵器,扩展城邑。
大夫祭仲劝谏庄公说:先王之制:一国之中的都邑(城市)不应该太大,最大的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而京城的规模已经超过了限度,这将会给您带来损害。
庄公回答说:“这是我母亲要这么做的,我怎么能不同意。”
接着,祭仲又说:“我们的这位老夫人那里会有满足啊?你对段的宠爱就会使他贪欲膨胀,时间拖得越长,就越难办哪!不如早做打算,更何况他是你的亲弟弟呢?”
其实,郑庄公早已胸有成竹,听祭仲这么一说,只是笑了笑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干多了坏事,违背了道义,一定要遭到报应的,最终注定遭致失败的结果,你且等着瞧吧!
不久,共叔段又要求西部和北部的边邑都归属他。
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容忍这种两属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让位给叔段,那就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请您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有二心。”
庄公说:“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自食其果的。”
共叔段进而收取这些两属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不断的扩展自己的领地。公子吕再次对庄公说:“您早点动手吧,等他的地盘做大了,就更不好收拾了。”
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越扩大,越会走向崩溃。”
共叔段加固城墙,积聚粮草,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他和母亲武姜里应外合打算偷袭郑国的国都新郑,夺权篡位。
庄公探知了他们约定的动手时间,就命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的人都起来反对共叔段,共叔段被迫逃出京城,逃跑到了鄢(今河南鄢陵),又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最后被追的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之。
后人把“多行不义必自毙”引申为成语,意思是指人坏事做多了,必是自取灭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