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厚重(长篇哲思小说)第一百八十九章
生命的厚重(长篇哲思小说)第一百八十九章
原创/卢卢
图:网络
第一百八十九章
施施铁了心选择投情景生,是她也会察颜观色了,知道喜旺是帼帼无数次投以心仪的秋波的人选。相对地说,施施藏着更多的纯真的孩子的天性。为什么孩子更接近天性呢?关于孩子更接近天性是儒道释都认可并产生了返本思维的。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并争,同时学说界也有百家争鸣。自秦后,天下统一,于是学说便以君王之旨意,也归统一。秦时奉法家的学说,此外的学说,皆在所棒斥。汉初改而奉黄老。到了汉武帝表彰六经,罢黜百家,从此后,专秦子之学。而老子的学说,势力也很大。孔子与老子的学说,在中国成为了两大河流。后来,佛教传入中国,越传越盛,成了三大河流,在同一区域内,相推相荡,经过了好长的时间,天然有合并之势,于是宋儒学说应运而生。其实,这三种学说,均以返本为务,都提到了孩子。天道,天真,自然也就是说更近天性。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未,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以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及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论而未始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孟子说:“天下之本为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然而由天下返到一个人身上,还不能终上;于是孟子又说:“孩提之事,无不知爱其之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其兄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是以返至孩提为止的。老子的书,屡屡提及婴儿。有人问:“孟子提孩提,与老子提婴儿,同还不同?”应该说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孟子所说的孩提能爱亲敬兄了,大约是二三岁或一岁半岁。老子说:“如婴儿之未孩”。文说:孩,小儿笑也。婴儿还未能笑。自然是指才出生的婴儿而言。老子又说:“骨弱筋柔而握固”,也就是说,初生的小孩,手是握得很紧的。可说老子所说的婴儿,确指才下地者。孟子所说的孩提知爱知敬,是有知识的。老子说:“常使民不知无欲”是奠有知识的。可见,老子返本更进一步,以返至才下地的婴儿。
但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是然有心的,故老子说:“圣人当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释氏(佛家)则连心都无了,“以正人涅盘,无人无我止。”故,禅家常教人“看父母未生前面目。”这是从娘胎说起的。较老子的“婴儿”,又更进了一步。由此可见,这三家都是在一条线上说“天真”的。如果我们作图表示,那么:儒家由庚返至丁,再由丁返至丙。老子由丁反至乙。佛氏由丁返至甲。由此可以看出三家的异同,三家都沿着返本线而走,这是相同的。要说他们不同,则儒家返至丙点而止,老子返至乙点而止,释氏直返至甲点方止。
老子重在窥探造化的本源,故绝圣弃智,无知无欲,于至虚至静之中,领会那寂然不动,虚而逍遥之妙,所以象初生的婴儿。向后走是出世法,向前走是世间法。老子说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中字,即指他所说的“婴儿”这个乙点而言,是介于入世出世之中。佛氏三藏十二部,孔子《诗》丶《书》丶《易》丶《礼》春秋,可说已说了很多,老子却不愿说,只简简单单五千多字丶扼着乙点(婴儿)立论,含有“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思。
其实,帼帼的父親用施施来打开他的哲学研究思路,乃是受其三大主流哲学启事的一种“返本法”。帼帼自是怎么也不会将施施“嫁出去”的。
但施施已象我们文明中的人类,开始产生“男婚女嫁”意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