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是中国著名民间神话故事,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并列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萌生于西周时期,是原始先民对星座崇拜的一种映射。西汉时期,牵牛星、织女星被赋予人格化,直至东汉末年,牵牛星、织女星首次被完全拟人化并且二者之间产生了爱情。
源自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摆上时令瓜果等吃食观星祈福,对月乞巧。宋代以后,从朝廷到民间都将牛郎织女作为神灵祭祀,举办庙会、吃云面、看天等风俗。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风调雨顺的渴望,希望建立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人间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爱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封建基本家庭模式和家庭生活的缩影。同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透过对老牛的神化,在更深层面上反射出劳动人民对牛的图腾崇拜以及万物有灵的信仰。
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范围较广的一个,不仅遍及中国各大地区,也流传到了韩国、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地区。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存有争议,在山东省沂源县、山西省和顺县、陕西省西安市等地都有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的相关遗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民间故事传播的主要趋势,面临形式较为传统且单一、受众面狭窄及文化传播队伍专业性不强等问题。2006年6月,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