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作业就是一周之内,小组得分最低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适当布置一点作业,给点小提醒。看起来是小事,实则是不讨喜的方法。所以每周五下午上课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表现好的孩子欢呼雀跃, 表现差的孩子垂头丧气,最怕布置奖励作业。 因为越是这样的孩子,他连最基本的作业都做不完,你再给他奖励一点,那对他来说不就是雪上加霜吗?
所以当你说要布置奖励作业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性子急的抓耳挠腮,性子慢的“生无可恋”。 还没有等你说出什么作业,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太多了,太多了。”
哪怕你布置的只是一首古诗,他们也会大叫:“太多了,太多了。”说这句话的学生是压根儿不想写,布置作业的老师觉得有必要,如果没有小小的惩罚,他们根本不拿自己的表现当回事儿。
一首古诗,四句话,最多28个字。 老师和学生的表现为什么会天差地别呢? 在这里就要说到一个主动性的问题。 主动性的孩子不用说,他会做得很快,而且还会做完之后再找其他的作业做。
被动性的孩子不在意作业有多少,无论多少,他都不想做。所以他听到作业的那一时刻,根本没有判断作业量,而是听到有作业 就反感,就会持排斥的态度。
这两者中间的孩子他们听到作业是无所谓的,他既不会多做,也不会不做, 只是把它做完就可以了。 这是布置正常的作业情况之下,出现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如果你再给点奖励作业,那对他们尤其是被动性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塌了。
说这句话可能有人觉得太夸张了,其实你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根本就不能体会这种场面。 他们听到你要布置这种奖励作业,心情肯定是不爽快的。
“老师,能不布置吗?我一定好好表现。”“老师,一定要少布置一点。”“老师……” 孩子们七嘴八舌,蠢蠢欲动。 他们为什么不想写作业呢?是天生的吗?事实并非如此。
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没有养成写作业的习惯这是事实。为什么没有养成呢?可能有家长的原因,也可能有孩子的原因。比如说孩子写作业慢,家长认为磨蹭,结果就会在旁边唠叨,越唠叨孩子越慢,时间一长就开始磨蹭,越磨蹭家长就越生气, 越生气亲子关系就越不和谐,最终导致孩子见到作业就烦就不想写。
所以要想让孩子摆脱这种想法,必须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平时做作业少啰嗦多看多听,在他关键的时候去帮助,而不要一直在旁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孩子长期在这种情况之下成长,想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作业这事儿虽小,但背后的亲子关系确是大事。 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家长也是需要学习的,不然就不会出现家长一辅导孩子作业,就鸡飞狗跳。
教师要感同身受,周五布置奖励作业的时候,孩子们有这些表现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和他们对面交涉。 老师要做的就是在布置奖励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孩子们的情况分层布置,不能一视同仁。 还有一点就是要及时的落实检查。 当你明白了这些,奖励作业,孩子们也会平静地接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