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经作家伦纳德·里德曾经向世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一根铅笔的诞生过程:制造一根铅笔,从原料来看,就需要来自加利福尼亚的雪松、来自密西西比河的粘土、来自斯里兰卡的石墨、来自意大利的浮石、来自东印度群岛的橡胶,等等,不胜枚举;相应地,从工序来看,就需要来自上面这些身处四面八方的伐木工、采矿工、割胶工、运输工,等等等等,同样数不胜数。可以说,有成千上万人在一支铅笔的诞生旅途中贡献了他们的智慧或力量。而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即使是看起来似乎发挥着一锤定局角色的铅笔生产公司的总裁,他的贡献在这一庞大体系中也是微不足道的,他和远在斯里兰卡的石墨开采工与俄勒冈的林场伐木工之间的唯一区别仅在于知识类型的不同,而他们的动机则完全相同,即用自己的知识或劳动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从上面可以得知,即使是一支铅笔,复杂程度也远超个人想象。无数人的努力,就是为了一支铅笔。从这个角度看,大部分的参与者的劳动岗位是无差别的,开采黏土的工人只要稍加培训也是能够伐木的(体质、性别原因除外)。
这里面我就要对我们的时代进行一个总结,由于社会化的高度分工,大部分人都被原子化了,只是在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干着技能不高的活,唯一的差别就是,你在这里干活,而不是别人。所以大部分的人状态就是,拿着平均工资,下班刷着抖音,偶尔一年旅游一趟,大部分时间在抱怨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
而在另一方面,各大巨头想尽办法让你过得很开心。比如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强大的软件。他们设定诱人的目标、提供不可抗拒的积极反馈、让你毫不费力就感觉到进步、给予逐渐升级的挑战、营造未完成带来的紧张感、增加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
比如抖音,提供现成的模板给你,你只需要按照动作对对口型就可以完成一个作品,再加上前面讲的积极反馈,你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被耽搁了的好莱坞巨星。
比如朋友圈,增加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让你感到不孤独,同时朋友圈都在做的事情,会时时刻刻提醒你,如果你再不更投入,你就要落伍了。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都渴望知道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如果看法是正向的,你就会更投入,因为你要继续赢得更多正向的看法。如果看法是负面的,你也会更投入,因为你要证明他们的看法是错的。
这一切一切让你获得成就感的背后,都是让原子化的你更加浅薄。
前一段炒的火热的收费站员工下岗的事件,背后透入出的就是原子化的个人实际上面对机器和人工智能的一种无奈。实际上,即使是看似高级的程序员,四十岁之后也很容易陷入中年危机。体力和精力拼不过年轻人,脑力又出现了上限,不裁你裁谁?
那究竟应该如何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呢?
我的答案是无论是创业还是就职于一家公司,我们必须能够做到力图介入和本行业需求最直接的方向,而且必须是最核心的需求,必须做到别人无法取代你。
比如餐饮业的核心是好吃,客户也许会在意你的环境,但是口感不好,一切免谈。又比如中美之间的摩擦,芯片、稀土成为了关键。一个国家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是一个个的个体。
同时,需要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大部分高手就是凭借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构造,在解决一些常人看似复杂的问题上游刃有余。而作为原子化的大部分人,仅仅只满足于自身分内的事,对事物全局没有深刻认识,最终就只能变为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在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大部分人不可避免的被原子化。如何脱颖而出,选择远远大于努力。否则只能像富士康的工人样,慢慢变成了机器,但最终会被机器取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