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话语衔接体现着语言表层结构设计的黏着关系。
2.讨论“话语衔接”,我们将涉及到语法、逻辑、修辞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比较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就先要大体上知道“主位”和“述位”的理论。
3.在语篇里,先说的就是主位,是说话的出发点,后说的就是述位,是围绕主位逐步展开的实际内容。
4.我们传递,一般是已知信息在前,未知信息在后,所以主位常常体现为已知信息。从意思表述的功能看,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传递新信息。可是从话语衔接的功能看,重要的还是主位,主位的信息负荷少,但正因为它的信息负荷少,而且处于更显眼的位置,所以就成为前后衔接的重要构造手段。构造一个句子大多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所以从一个句子看,主位常常就是主语;在汉语里,话题很容易调整为主语,所以一个句子的主位又常常就是话题。
5.主位不一定是主语,主语不一定在主位。
6.主位有时也不一定都是已知信息。
7.主位不一定是话题。
8.透过这些差异,观察有经验的作者如何根据上下文来处理句子的结构,以及这种处理在语言衔接方面的效果。
9.句子之间主位与上文的衔接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从上句主位派生出下一句的主位。
第二种模式是从上句的述位派生出下句的主位。
第三种模式是从上句“主位加述位”的整体中派生出下句的主位。
衍化形态①上位、下位序列
上、下位指逻辑等级中较高等级与较低等级之间的关系。
上、下位之间的排序也可以排成递进格式。
上下位的排序多数是由上位而下位,也可以相反。
②同范畴概念的连续系列。
10.了解主位述位理论,我们还要注意它的语篇功能。
主位述位分析是语义的切分,他它和我们熟悉的语法切分是不同的。
语法切分是一种句子成分的结构分析,是根据词或词组在句子中的句法作用,把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划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语义切分则着眼于句子的交际功能和信息分布情况,他对于研究语篇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研究语篇的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法分析着眼于一个句子主、述位分析,则不受句子的限制。在一个句子里,主位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个词组;在一个复句里,它可以是一个分句;在一个语篇里,它可以是一个句子,甚至大于一个句子。这样,一个语段中,首发的中心句实际上就是这个语段的主位。
11.主位之间的衔接与呼应,不仅可以隔句,而且可以隔段,甚至可以相隔更大的语言单位。
12.我们可以把一个语篇看成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分析他们之间的领属层次和相互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语言现象的不同意义。
13.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之中如何从已知信息引发出新的信息,并且注意把握新信息的内涵。从话题的角度,我们可以从总话题、分话题之间的联系了解语段乃至篇章的思路结构。从主位、述位的角度,我们可以分析从句、段到篇,话语是如何衔接、连接与呼应的。
二、1.在“主位——主位”里,“重现”、“指称”“省略”。当然,重现”、“指称”“省略”这三种情况并不限于主位,也适用于述位,他们是话语衔接的常见方式。
2.“重现”指同样的词语或类似的词语反复出现,类似的词语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上位词(直到统称)、下位词或其它形式。
语篇当中的句子通过这种重现关系体现着相互衔接。
利用重现来体现句间相互衔接的时候,除了强调或特殊目的外,要适当地注意变化、避免单调。
重现的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乃至语段。词语、句子、语段的“重现”可以有更深层次的修辞功能。
3.“指称”既是为了避免重复,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它使代词与文中的衔接对象前后照应,也就很自然地强化了前后的联系。
在“重现”、“指称”“省略”这三种衔接手段中,“指称”是比较富于技巧性的,要特别注意代词与衔接对象的关系是否清晰,避免出现歧义。
代词使用中的歧义现象一般都出现于第三人称。
为了表述的清晰性和连贯性,我们首先要丰富指称的手段。
当需要第三身称代的人不止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自己”与“他(她)”交错,以示区别。习惯的用法是,第一个被提及的人用“自己”,第二个用“他(她)”。
其次,在内容比较复杂,层次比较多的时候,还要善于利用多种指称方法来使层次清晰化。
4.一个句子中的省略成分通常都可以从语境中找到。这样,一个句子给另一个句子的理解提供依据,也同样的使他们之间形成了连接关系。所以在语篇分析中,这些衔接形式在句子之间所起的纽带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省略”和语境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
省略使上下文的关键信息直接衔接,可以使语气紧凑。
是不是省略要看内容,还要看作者的意图。
在话语衔接的处理上,句子的主语(一般也是主位)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表述的角度与处理。
1.处理和调整表述角度,使话语前后连贯,重要的是主位,一般是主语。
2.调整主语以便承前省略,有一种句式值得注意,那就是被动句。被动句的功能之一就是让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样,从而省掉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句子,简洁紧凑,全句语气贯通。
四、连接和过渡
1.连接和过渡含有更多的逻辑成分,更多的从逻辑的角度来观察话语前后的联系。
2.语篇的连接成分。第一个问题是语篇的连接成分和句子内部(包括复句)的关联词语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与语篇内部的逻辑关系有许多是相同的。因此,前者的关联词语多数可以用于语篇内部。
另一方面,语篇连接成分可以跨句,还可以跨段落,它们所连接的语言单位有时比句子内部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大许多倍,二者所涵盖的逻辑关系有些也是不同的,因此,有的句中关联词语不见于语篇连接成分之中。反过来说,语篇连接成分所表示的关系也有些不在句中出现,常见的有时空关系。
此外,还有不少体现一定逻辑关系的固定词语是句内关联词语所没有的。这类语篇连接成分,有总结、附加、题外等等。
3.第二个问题是语篇连接成分的功能和位置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需要使用语篇连接成分的地方,一般都是上下文关系需要明确的地方,或是关系话题出现重要转移的地方,或是层次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分在篇章中有时候又是一种标志。
4.“过渡”也体现着层次之间的语义联系,它们出现在重要的层次发展或话题转换之间。广义地说,一个语段内部有时候也需要过渡,不过现在这个概念一般指段与段之间的语言处理。这种语言成分,至少是一个整句,有时候可以是一个语段。
“过渡”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上一段的尾部与下一段的段首自然相连。这种情况,如果从行文的角度再加以区分,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下一段的开头承接上一段的结尾,我们可以称之为“承上式”。另一种是上一段的结尾您引出来下一段儿的话题,我们称之为“启下式”。
还有一类是使过渡性话语独立成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