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之《锦瑟》

读书笔记‖《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之《锦瑟》

作者: 海溪兰蓝 | 来源:发表于2022-08-13 18:11 被阅读0次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锦瑟无来由地变成了五十根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都足以表达对美好年华的思念。

庄周知道自己是一只向往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古代蜀国的君主,名杜宇,传说他让位死后,化为杜鹃鸟,悲啼不已)的美好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相传珍珠是由南海鲛人(神话中的人鱼)的眼泪变成,古人还认为海里的蚌珠随月亮盈亏而有圆缺变化,这里糅合了以上的典故)。只有阳光照耀下的蓝田才能生成烟云下的良玉。

那些美好的往事只能留在记忆中了。而在当时经历的人却浑然不觉,一片茫然。

赏析:

这无疑是一首费解的诗,对于应该如何解读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历代的读者与学者都争论不休。

这也是它和本书所收录的其他诗的不同之处,虽然诗句在千年之前已经写下,但对它的诠释至今依然处在“未完成时”。

理解这首诗的困难之处,在于它的每句之间似乎并没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首联诗人有些“埋怨”地感慨锦瑟的五十根弦,撩动每一根时都能唤起一段逝去的年华。

颔联诗人带来两个故事:庄子梦中化身为蝶,醒来不知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蜀帝杜宇在国亡身死后化身为鸟,在暮春时节泣血啼叫。

诗人并不解释援引两个故事的原因何在,与首联有何相关。

更“奇异”的是,在颈联中诗人故技重施,再次以两个传说构成诗句:海中的鲛人流下的泪滴会化为珍珠,黑夜里月光照进蚌中的珍珠,使它越发皎洁光亮;在日光照射时,盛产美玉的蓝田会升腾起阵阵云烟。

直到尾联,诗人才终于不再“云山雾罩”,坦然道出心绪,往事已成追忆,可当时却是惘然不觉。

从字面上看,中间的四个传说似乎和诗人的追忆往事并没有什么联系。

我们分不清他诗句里说的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是杜宇还是杜鹃,是眼泪还是珍珠,是日光还是云烟,诗人刻意模糊了现实与传说的界限,他无意引导读者分清真实与虚构。

其实不论是庄周和蝴蝶之间,还是杜宇与杜鹃之间,本身都没有事实的、逻辑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是被人的情感与想象所赋予的,正如诗人与锦瑟的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听出一弦一柱的琴声哀怨,其实琴弦本来无情,有情的是听者。

这同样是人与记忆的关系,惘然的“当时”就如蝴蝶、如珍珠、如琴弦,它们本身只是静默无言的存在,是记忆里的回望使它们变得温柔。

诗人被困在自己编织的凄美梦境之中,醒来时的他如同庄周,疑心自己不过是梦到庄周的蝴蝶。

它注定是一首难以理解的诗,因为最深的思念,本身也就是最深的迷惘。

感受: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10岁左右当县令的父亲去世,身为长子,承担顶门立户之责,经常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早年的贫苦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和观念形成。

他一生都在追求官场作为,以期光宗耀祖。但是一生也受困于晚唐的社会动荡、政治腐败,郁郁不得志。

李商隐文采斐然,也许是受到官场倾轧以及自身种种不幸遭遇的影响,除了爱情方面的诗歌写的缠绵悱恻外,关于其他方面的诗歌就比较隐晦难懂了。

尽管如此,李商隐却不失为一个品格高尚之人,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人始终充满感激。

江河日下的晚唐朝廷,朋党之争不断,李商隐从未趋炎附势,不疏远曾给予帮助的人,反而在失势之时关系密切起来,可看出其胆识和气魄。

李商隐在任时始终关心民生疾苦,曾为了活狱而敢于得罪上司,显示出了其热血心肠和气节。

在家庭生活方面的李商隐,与妻子王氏感情甚笃。中年丧妻后,钟情自守,独居至死。

有人这样评价李商隐的诗:

至情至性的作品方能打动读者。

只有具有赤子之心,热爱生活,关心现实与人生的作家,只有具有高尚品格的作家,才可能创作出反映社会主流与本质的至情至性的作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之《锦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vq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