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三月份我和儿子都是各种忙,再见面已经是清明节的假期了。
当我拿着大包小包从机场回家后,心里有点忐忑,2月那次从机场回来看到家里的凌乱是非常恼火的,这次儿子放假在家会不会好一点呢?
推开家门,地面干净,台面整洁,厨房还有叮叮当当的声音。
我非常愉悦,看来从老公那里得不到的整洁,反倒由儿子补偿给我了。
心态真的很重要。看着儿子略显笨拙的忙碌也不觉得累了,赶紧走进厨房看他做饭。
小伙子正在处理鲈鱼,这是一条大概1斤3两左右的鱼,他问:“妈你看看,上次也是这么大的鱼,我按照你说的蒸7分钟,吃的时候怎么觉得没有熟呢?”
老妈:“是不是鱼身上没有切花刀?”我一边洗手一边问。
儿子:“切了呀,你看看对不对?”
我凑近一看,鱼洗的很干净,鱼身两面也都切了花刀,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只是姜丝变成了姜棍和姜块。我改刀成姜丝后让他继续上锅蒸鱼。
看到儿子往锅里注水,马上发现问题,“你上次也是放这么多水吗?”
儿子:“是啊,有什么问题吗?”
“蒸鱼用这些水就太少了,至少再加同样多的量。”我跟儿子解释道:“为什么我们总觉得餐厅里蒸的鱼好吃呢?那是因为餐厅蒸鱼的锅很大,里面放很多的水,火又特别大,蒸汽又多又猛,这样蒸出来的鱼熟的快,还特别好吃”。
我接着解释刚才的改刀:“为什么姜丝要切的又细又长呢?因为切得细细的好出味儿,方便去鱼腥;另外,细长丝不仅好看,喜欢吃的人方便用筷子夹,不爱吃的人也方便拨到一边去”。
儿子点头:“原来还有这个讲究,我从来没想过,不过要切成细姜丝,我的刀功还需要练一下”。接着他开始切葱,我看他刀法不对,就告诉他也要切成长丝状。然后告诉他把葱切成丝的窍门:用刀把小葱拍扁,然后从一头往另外一头卷,卷紧后顺着纹路切,就是长长的葱丝了,如果觉得太长,从中间切断就是,不需要很好的刀功也能切成葱丝。
儿子问道:“葱丝与姜丝的目的是一样吗?”
老妈说:“不完全一样。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姜丝是跟着鱼一起上锅蒸的,目的是去腥,也不担心卫生问题:二是葱丝是鱼蒸熟以后才放上去的,要用热油泼一下香味才能出来。切成丝放在鱼上面,不会像葱粒到处散落,用比较少的热油就能覆盖,更健康;三是姜丝搭配葱丝,更美观,当然也更方便筷子夹。”
说完蒸鱼,我们的话题顺势转到管理上:“儿子,你现在也开始做管理了,你有没有想过师傅带徒弟就跟妈教你蒸鱼一样至少需要三步?”
儿子:“老妈请讲!”
第一步:【我做你看】我需要做到的是:“把最少必要知识”提炼出来告诉你。比如清蒸鱼的最少必要知识是:花生油,蒸鱼豉油,红头小葱(又叫火葱),新鲜鱼,姜丝,合理的时间,出锅后一定要把鱼盘里的水倒掉再浇热油。整个过程你认真观察并记录要点。
第二步就是咱们今天的操作了。【你做我看】你会发现看别人做的时候很容易,轮到自己做才发现很多细节并不会处理。我呢?发现不对的地方会直接指出来,并告诉你原因。但仅仅这样你还不能完全学会。这就到了第三步,【你独立做,我只记录不点评】
做完以后你自己先复盘总结利弊,然后我俩一起交流成败的经验。
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不是一次可以搞定的,需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儿子听完,想了一会回答说:我之前看我们领导做事的时候,老觉得他很傻,经常做重复劳动。现在我当领导了,发现我和他一样,也是要不断试错,而且我的很多决定都是大老板拍板的,并不由我说了算。
接着我们谈到“自己人”这个话题。这是宁向东管理学的一个章节。每个人都讨厌领导用人唯亲,可一旦自己当了领导,也一样喜欢用自己人。这里有追求安全感的心理因素,怎么破呢?就是用绩效文化对冲一下。儿子说:“那我们岂不是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我:也不能这么说,年轻的时候考虑问题不全面,而且人大多时候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站在不同位置需要考虑的维度不一样而已。你有空可以看一下《宁向东的管理学课》的这几章内容。我掏出手机开始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