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寻味中国
寻味中国 2 泉州面线糊

寻味中国 2 泉州面线糊

作者: 冯晓晖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09:54 被阅读0次

福建省,泉州市,2016年1月。

面线糊是闽南最具特色的早餐食品,在外地却少见。

面线糊历史应当挺久远了,现在都说源起于泉州。更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千年古城泉州的影响力,很多历史不可考的食品总会被收纳到某一中心城市。

面线是一种被抻的又细又长的面条,如龙须面般,直径不过一毫米,加盐拉制晒干而成,加盐是为了使面更劲道。这种面在泉州被称为“面干”。

细细的面干在进行烹制时极易碎。可想而知,这种寸把长的细细的东西做成汤面,太难食用。于是,“糊”就出现了。所谓的糊就是番薯粉调成的稠汤,加了蚝干之类的提鲜,面线就成了悬浮物,吃起来自然方便了许多。面线糊就是细面条和番薯糊糊的混合体,与其说是面,更像是汤,不然为什么用勺子吃?

可想而知,这么一碗没太多干货的的面线糊也难以饱肚,总还要找点别的做搭配。如同豆腐脑一样,面线糊与油条是绝配。将油条斩成小段,蘸着糊糊吃,柔与脆、滑与韧相结合,口感甚佳。

泉州面线糊的另一个特色是配菜。可以选择大小肠、猪肝、醋肉(泉州一种特有的炸肉)、香肠、香菇、海鲜卷、豆腐、鸡蛋、鱿鱼、鸭心、豆腐等等等等,随便挑,几样都成,丰俭由人,在一家小店吃上半个月可以不带重样的,这就使得原本就有海鲜味打底的面线糊口味更加丰富多变,也更能细细品尝

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这就是面线糊难以在外地流传的缘故,搭配的随意性、口感的不确定性和价格的飘忽性,使得面线糊不易标准化生产,也没有简单的价格体系,这就难以适应快节奏的城市早餐需求。或许,也只有惯于慢生活的闽南人才能这么热爱它。

品尝过面线糊,挺羡慕泉州人的,一样早餐也能变出这么多花样,真是有趣的生活。

后记

寻味中国系列的一个原则是每篇文字500左右,省时间更轻松。回想这些年系列开了一大堆,每篇都有几千字,最长的居然超出公共号2万字限制。更要命的是,除了第一个长达八个月连载的几十万字四十多篇的构成的“西行漫记”,别的长系列没一个能完工。北行的、西行的、南行的、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乱成一团。

于是决定玩短篇了,这一系列最大的好处是:想写多久就多久,还没上下文联系。

相关文章

  • 寻味中国 2 泉州面线糊

    福建省,泉州市,2016年1月。 面线糊是闽南最具特色的早餐食品,在外地却少见。 面线糊历史应当挺久远了,现在都说...

  • 独一无二的泉州猪血汤,随我一道探访探访,看哪一家最强

    有泉州人的地方就有面线糊,有面线糊的地方就有猪血汤。泉州人有多爱面线糊,那就有多喜欢猪血汤。 猪血,泉州人称为“猪...

  • 泉州西街

    泉州西街。 每回到西街,习惯性地要推开老记面线糊的门,去吃一碗热腾腾的胡椒虾米鲜味老字号面线糊,配上老泉州的“福人...

  • 刚炸出炉的油条, 才是泉州面线糊的绝配

    面线糊是泉州的特色小吃,鲜香爽滑,佐以刚炸出炉的油条,人间美味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吧。 面线糊是由细面线和地瓜粉制作而...

  • 舌尖上的闽南

    早上在腾讯新闻看到闽南泉州小吃的面线糊、润饼入选《舌尖上的中国》栏目,不久将在TTCV9面向全球...

  • 漂浮的面线糊,是乡愁,是家的味道

    面线糊是清淡的,于泉州人而言,那是平常家的味道,一碗清糊里面,漂浮的除了那些捏碎的面线,还有蟹肉丝、虾米和鱼干碎,...

  • 蓝海云告诉你难忘的泉州味道

    “东街的肉粽,西街的面线糊。” 上个世纪80年代,东街的蓝氏钟楼肉粽,西街的老记面线糊闯入了泉州人的生活中,早已深...

  • 蓝海云告诉你难忘的泉州味道

    “东街的肉粽,西街的面线糊。” 上个世纪80年代,东街的蓝氏钟楼肉粽,西街的老记面线糊闯入了泉州人的生活中,早已深...

  • 蓝海云告诉你难忘的泉州味道

    “东街的肉粽,西街的面线糊。” 上个世纪80年代,东街的蓝氏钟楼肉粽,西街的老记面线糊闯入了泉州人的生活中,早已深...

  • 蓝海云告诉你难忘的泉州味道

    “东街的肉粽,西街的面线糊。” 上个世纪80年代,东街的蓝氏钟楼肉粽,西街的老记面线糊闯入了泉州人的生活中,早已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味中国 2 泉州面线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jo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