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学课堂
文/应智乐
2018.10.10下午

昨晚七时,我在古色古香的具有2OO年历史的乐清洪宅古宅,聆听国学爱好者邵和光老师的《大学》国庆经典课程,是一件值得荣幸的事。邵老师课堂幽默风趣,借古谈今,收获颇多,令人受益匪浅!
什么是《大学》,《大学》对我们现代人究竟起着那些启迪和意义?……
初以为,对于没有上过大学的我,只是对学业知识方面的一种补充。当我听了《大学》的三纲七证八目等国学知识后,才发觉《大学》缊藏着博大精深的国学精粹。从古代人的修身之路,到现代人的人格完善之路,无比诠释了国学之魅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邵老师娴熟地背诵了《大学》开篇首段,开啟了今晚的国学课程。

邵老师通过折字法,折解了《大学》两字的字意:
“大”字的字体由左丿,右乀,中夹一横。古文意义: 大至天地之宇宙。古有大人之道,乃顶天立地之人。现代文解说: 大,大格局,德行修养高大。
“学”字古代繁体字为“學”,學字由上面左右两手和下面的“子”字组成,意为“天地之间生下来的人,要懂得阴阳变化的规律。现代文一般指“学习”、“觉悟”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邵老师解释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邵老师满腔热情的解释:“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并借以当今生活中身边的事例诠释意思。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邵老师是这样解读的: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并现场举例剖析了几个因果关系的事情。
每一句国学古典,邵老师都做到古今现谈,举一反三及深入浅出的细致讲解,让在场的国学聆听者学有所获,满意而归。

古语道: 活到六十六,不到一半熟。通过《大学》国学课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学习使人进步, 知道没有力量,悟到并做到才有力量!”的道理!
从而引申为 : 没读过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补习“大学”; 背诵“大学”些许易,不易的是如何理解与运用“大学”之经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