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资源枯竭城市世界难题转型之路(34)

潜江,湖北省直管县级市,位于江汉平原,武汉城市圈成员,面积2004平方公里,人口103万。
境内和附近地区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

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勘探开采,江汉油田潜江市区石油资源已呈逐年锐减趋势,剩余可采储量占可采储量总量的17%以下。
2009年3月,潜江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地区产业凸显效应
潜江市石油化工一度占到潜江全市经济60%上。要实现由“一油独大”向多极支撑转变,潜江市给出自己的选择:跳出油、延伸油、超越油,走出资源路径依赖,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江汉盐化工业园便是潜江发展的一个缩影。因紧邻油田,江汉盐化工业园盛极一时。益和化学品、富阳化工、锡太化工……依托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竞相成长。
然而,全球经济危机袭来,传统的化工产业发展迟缓,效益差,环保之痛更是如鲠在喉,转型发展刻不容缓。

高科技巨头“长飞”落户潜江,为化工产业发展带来新机。
江汉油田盐化总厂通过离子膜烧碱工艺生产的氢气、氯气,变成了长飞科技园的重要生产原料,而光纤预制棒生产过程中主要副产品如稀盐酸、盐水等,又可回转到盐化工业园继续利用,实现产业循环的生态平衡。
五年来,潜江市设立2000万元年度技改扩规和科技创新奖补资金,充分用好8亿元县域资金,向上争取国家和省技改专项资金4.5亿元,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33个,完成技改投资420亿元,传统产业实现二次腾飞。

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小龙虾选育繁育基地,成立全国首个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
“虾稻共作”模式被誉为现代农业革命性创举,龙虾产业成为潜江市的一张王牌和靓丽名片。

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光信息电子产业从无到有,特色食品产业方兴未艾,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抱团落户,家具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石油化工循环转绿。裂变中,潜江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齐心决战虾稻800亿
在潜江市中心,耸立着一座巨型小龙虾雕塑,它在告诉人们:这里是中国小龙虾之乡。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静一动,铺陈出了潜江市田野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是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2017年潜江虾—稻综合产值突破230亿元,“潜江龙虾”品牌入列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潜江虾-稻产业也将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发展的新实践 。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潜江市对于培育壮大虾稻产业,有着更宏伟的目标:决战虾稻产业800亿!


潜江市委书记黄剑雄在接受采访时,就如何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表示,潜江要提升品牌的带动力,充分展现和利用“潜江龙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迅速成立潜江龙虾产业联盟,大力布局外围市场。
要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制定龙虾全产业链统一的标准,掌握标准的话语权,加快虾-稻大数据中心、小龙虾种苗选育繁育中心、小龙虾交易中心及小龙虾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牢牢抓住核心技术。
握紧“绿色生态”这张王牌,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要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以产业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抱团“出海”、共同发展。


——未来荆楚明珠将煜煜生辉
潜江市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实现了“一油独大”向“多极支撑”的华丽转身。目前,石油经济在潜江市域经济中的比重由1/2强下降至不足1/3。
潜江市现已形成了油气开采、化工医药、冶金机械、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和家具产业、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三大新兴产业。
市域内拥有潜江制药、江钻股份、幸福实业、永安药业等4家上市公司。一颗耀眼的明珠正在荆楚大地冉冉升起。


潜江市之所以能够成功转型,在于潜江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与优势,并将优势最大化,比如全力推进虾稻产业升级。
潜江市对传统产业也并不是一脚踢开,而是全方位推进与江汉油田的协作共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突破发展第三产业。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潜江市还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的其他城市合作,提升城市竞争力水平。




(资料来源:《小康》杂志社等)
闻丁/2018年8月17日/重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