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跟着成语学《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跟着成语学《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作者: 红日旭东67 | 来源:发表于2024-11-05 05:58 被阅读0次
为之下

关键词:为之下

成语

不争之德  借力打力 配天之极

一、开篇

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喜欢在生活中,拿战争的术语打比方。比如说吃饭,叫打个冲锋,来个歼灭战。有时做项目也会说,占领制高点。

本章既是在讲战争,也是通过战争延伸,讲生活中普遍做事的方法。

配天之极

二、不争之德即德之四善

善为士者不武。武,耀武扬威。善于做事的人 ,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保持平和、谦逊、冷静的心态。

士,读书人,基层干部,社会中间力量,关键少数。非凭知识,而是凭修德,社会的榜样。

士之不武。文化人,以动武为耻。以文化之。士人如夫子会武,但不以武显。文武双全,文武不离,只是以武护己。武,有而尽量少用。

不武

善战者不怒。善于处理复杂关系者,不是动不动就暴跳如雷,懂得制怒。一个人不管他身份多高 ,位置多大,在急躁 、浮躁 、暴躁 、狂躁的情绪下,没有任何智慧可言。

怒,心字上一个奴。心成了情绪的奴隶。一个人没有办法保持清醒 、冷静 、理智的状态,才会不由自主地发怒。

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不与,不跟,不与对方正面冲突。善于制胜的人,懂得委婉迂迴的方式,以退为进取得胜利。

比如在家里,无论是和孩子,还是处理夫妻关系,两人情绪都达到高点,发生剧烈冲突时,正面解决就比较困难。越懂得包容,越不硬刚,反而能达成共识 ,说服对方。

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处下,是道家最常用的手段。谦逊低调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和谐相处 ,借力打力。

不武 、不怒 、不与 、为之下,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谓不争之德。这是《道德经》从头到尾强调的不争之德。是“上善若水”的七大不争延伸。

不武为了武,不怒而怒,不敢为了敢,不争为了大争。凡事一分为二去考虑。

不争之德

三、水之七大不争

去大家不愿去的地方——居善地

内心宁静 静水深深——心善渊

善待所有人 和谐相处——与善仁

言谈最低原则讲诚信——言善信

公平公正 政清如水——政善治

尽其所能 君子不器——事善能

把握时机 善于发现——动善时

动善时

四、借力打力 配天之极

借力是谓用人之力。孤举者不起 、众行者易趋!单人重物难举,众人齐心大势所趋。上下同心协力。不是孤军奋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所以真正的士要明白四不

不与,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阳谋

不怒、不武,不争之德,一切凭良心,重动机。

为之下:谦卑礼让,善处下,不摆架子,反而是太上。

“士”本意是指王、诸侯、大夫、士,是封建社会分邦建国的一个层级,是身份而无封地的贵族。

在春秋战国时期,演变成读书人的代称。也是领导社会风气的一群人,即使后来指的引领社会正能量的关键少数精英群体。

士是社会的中间力量,是模范,是榜样。他们不是凭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凭内心凭有道,外在凭修德来影响社会风气的和谐。

“凡事只问应该不应该,而不问利益和地位”问心无愧,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读书人,士。

否则,只会算计,精于计谋,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只是算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但今天无论教育子女,还是处世,关注知识,不讲德行,大有人在。士的观念已被破坏

不争之德:不武 不怒 不与 为之下

能文能武才有资格叫善士!否则光有品德,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遇事不会保护自己,只是考试机器而已。

知行必须合一,能文能武、有财有德,才有能力帮助别人,但平常又不显有财有德,才是真正修道者

孔子亦是文武兼重,教弟子六艺,更是文武兼修,文武须瘐不可分,不可离。文事必有武备。只有文,没有武,便是待宰的羔羊。

不武,会武,不表现武。以武保护自己。但又不好武,待人以文化之,不以武迫之。

不轻易发怒,否则一怒而情绪化影响自己的决定。但是,该怒时还是要怒,如“武王一怒天下安”,怒不是目的,目的是安天下,安百姓。

不与,不正面回应,不硬扛,要强而不逞強。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立于不败之地。很难,很高,当然配天之极,不简单。

为之下,善用人,是得人心。越不自称自己是老总、老师、国君,而以孤、寡、不谷,卑人,谦辞。善下,礼让,越谦虚地位反而越高。

和光同尘

往高了说“配天 古之极”古,古往今来;

配天,天人合一,符合天道。

古之极:登峰造极,与天同齐。

古之懂得借力打力,方能事半功倍,这才是古往今来的大智慧,大道。

用人之力

四、小结

能文能武,才有资格帮助别人,才有资格称为士。所以读书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人活着只有责任,不要计较什么权利,义务。少谈权利义务,多想想责任,否则与道相驰。

古之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成语学《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pad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