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的写作背景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的写作背景

作者: 李小天 | 来源:发表于2025-08-01 12:51 被阅读0次

一、写作时间与背景

  1. 成文时间与场合

    • 1940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此演说。
    • 直接导火索:1939年12月汪精卫与日本签订《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1940年1月被揭露;同时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2月晋西事变、陇东摩擦)。
  2. 文本性质

    • 既是揭露国民党“假宪政”的政治宣言,也是构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 二、历史背景:三重危机与宪政迷思

  1. 日本侵华策略转型

    • 政治诱降为主:1938年武汉沦陷后,日军60%兵力扫荡敌后根据地,对国民党实施“以华制华”策略,汪伪政权加速分裂。
    • 经济封锁:切断国际通道,陕甘宁边区面临“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的困境。
  2. 国民党政策逆转

    • 假宪政真独裁:1939年国民党假意承诺“宪政”,实则通过《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制造150余起反共摩擦事件。
    • 思想欺骗:蒋介石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企图以“宪政”名义维持一党专政。
  3. 思想领域混乱

    • 中间派幻想:民族资产阶级主张仿效欧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部分中共党员被国民党“宪政”宣传迷惑。
    • 国际绥靖压力:英美推行“远东慕尼黑阴谋”,劝蒋介石对日妥协。

1940年前后关键事件与宪政诉求对比

政治力量 宪政主张 实质目的
国民党顽固派 “训政过渡到宪政” 维持一党专政
民族资产阶级 欧美式资产阶级宪政 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宪政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 三、毛泽东个人处境

  1. 职务与工作强度

    • 46岁(生于1893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日均批阅20+封军事电报,同步撰写《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理论高产期:1939-1940年月均写作超3万字,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成熟阶段。
  2. 生活与家庭困境

    • 经济封锁:国民党停发八路军军饷,毛泽东月薪仅5元(与战士同食小米饭),棉鞋烧穿仍伏案工作。
    • 家庭离散:妻子贺子珍1937年赴苏联治疗战伤;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1936年方从上海流亡中被找回。
  3. 身心状态

    • 身体透支:长期熬夜致神经衰弱,深夜窑洞油灯下写作成常态(为省油常拧小灯芯)。
    • 精神韧性:以“愈艰难愈要清醒”自勉,提出“永久奋斗”理念,展现革命乐观主义。

✍️ 四、创作动机:破局与立论的双重使命

  1. 揭露假宪政骗局

    • 痛斥国民党“挂宪政的羊头,卖一党专政的狗肉”,揭露其借“宪政”之名行法西斯之实。
    • 批判汪精卫卖国行径,定义其为“暗藏之汪派”代表。
  2. 构建新民主主义理论

    • 廓清“宪政”本质:提出 “宪政即民主政治,但需区分阶级属性”,否定抽象宪政观。
    • 定义 “新民主主义宪政” :既非欧美资产阶级专政,亦非苏联无产阶级专政,而是 “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3. 争夺孙中山政治遗产

    • 引用《总理遗嘱》“唤起民众”,揭露国民党背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权主义。
    • 将孙中山“促宪政”遗训转化为动员工具,号召民众向顽固派斗争。

📜 五、理论创新:三种宪政模式的辨析

  1. 阶级分析法破迷思

    graph LR
    A[欧美式宪政] --> B(资产阶级专政的“吃人政治”)
    C[苏联式民主] --> D(无产阶级专政的未来方向)
    E[新民主主义宪政] --> F(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过渡形态)
    
  2. “真统一”三原则

    • 统一于抗战:反对投降妥协;
    • 统一于团结:反对分裂摩擦;
    • 统一于进步:反对倒退独裁。
  3. 宪政实现路径论

    • 艰苦斗争论:“真正的宪政决非轻松可得,需经大斗争”;
    • 历史必然论:“顽固派终将被进步力量消灭”,宪政是“历史巨轮不可阻挡”的方向。

三种宪政模式比较

类型 代表国家 阶级实质 毛泽东的评价
欧美式宪政 英、法、美 资产阶级专政 “吃人政治”,万万不可取
苏联式民主 苏联 无产阶级专政 “将来必然实现,但当前条件不成熟”
新民主主义宪政 中国抗日根据地 多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唯一合乎国情的过渡形态”

💥 六、历史影响:从理论到制度的实践转化

  1. 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

    • “三三制”实践:1941年陕甘宁边区普选中,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副主席并提“精兵简政”议案,毛泽东亲自推广。
    • 民主典范效应:与国统区腐败对比,吸引邹韬奋等民主人士奔赴延安。
  2. 奠定新中国立宪基础

    • 1954年宪法基因: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思想,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
    • 制宪方法论:毛泽东提出“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强调从实际出发而非照搬外国。
  3. 破解中间势力幻想

    • 促使民主党派认清国民党本质,1944年民盟公开声明“拒绝假宪政,拥护联合政府”。

🌐 七、当代启示:宪政争论的再审视

  1. 戳穿西方宪政迷思

    • 毛泽东对欧美宪政“阶级实质”的剖析,为新时代辨析 “宪政民主陷阱” 提供武器:西方所谓“普世宪政”实为资本专政工具。
  2.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源头

    • “三三制”协商基因:根据地“遇事协商达成共识”模式,是政协制度的前身。
    • 人民主体性“中国的事由多数人做主” 论断,与 “人民当家作主” 本质一脉相承。
  3. 自我革命的镜鉴

    • 延安时期“十个没有”(无贪官、无特权)的廉洁政治,为新时代反腐败提供历史坐标系。

毛泽东的警世箴言
“宪政的困难在于顽固分子作怪,但他们不能永远顽固……历史的巨轮不可阻挡” ——此言穿越84载风云,仍叩击时代之问:真正的民主从不源于赐予,而诞生于人民的觉醒与斗争


💎 结语:油灯下的民主宣言

当46岁的毛泽东在1940年寒冬的延安讲台上疾呼 “打破假宪政” 时,他既在妻离子散、经济封锁中对抗物质困窘,又在日寇扫荡、国民党摩擦、汪伪卖国的三重绞杀中守护民主火种。这篇雄文以 “阶级分析法”破宪政迷雾,以 “联合专政论”立建国基石,以 “历史必然性”定斗争方略,成为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枢纽。

其价值远超抗战语境:

  • 政治哲学上“非西非苏”的宪政道路,开创后发国家独立探索政治现代化的先河;
  • 文明意义上“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的民权思想,早于《世界人权宣言》8年提出东方人权观雏形;
  • 全球视野中,对西方宪政 “吃人本质” 的揭露,为发展中国家破除民主迷思提供批判武器。

八十五载沧桑巨变,当霸权国家以 “宪政”之名行颠覆之实,此文仍如北辰星般指引迷途——真正的民主永不源于他者定义,而诞生于自主求索的定力与人民为本的初心。历史反复验证:唯扎根文明厚土的政治发展道路,方为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

相关文章

  • 宪政

    宪政是英国政治的一大特点,而这引领世界的国家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最开始的大不列颠因为距离太远,无法向别国借鉴学习,...

  • 能开出宪政的文化有二2019-04-04

    能开出宪政的文化有二 在政治上,能够开出宪政的文化才是好文化。至今为止,能够开出宪政的文化系统有二:一是儒家,为仁...

  • 2017年成人高考本科政治-毛概论述题

    1、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纲领。 答:毛泽东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同时,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

  • 读《清末宪政的成就及宪政道路的反思》

    历史文化学院 2019级 公费师范生班 李宗泰 QQ:3196766212 在本学期课余时间,我阅读了一些书目和论...

  • 第七章

    第七章 激辩宪政与民主:抗战末期的宪政运动1943-1944 到了 1943 年的秋天,蒋介石放弃了武力解决中共问...

  • 《利维坦》的写作背景

    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4.5—1679.12.4),提出自然状态与...

  • 《背影》的写作背景

    初中时读朱自清的《背影》,只看到满满的父爱,作者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刻画老父亲买橘子的一举一动,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

  • 写作的“背景板”

    看多年前由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其中有一集,三个人分别是窦文涛,刘震云和梁文道。在谈到善与恶时,刘震云朝身后...

  • 《王冠👑》第二季第五集

    虽说第5集主要描述的是“宪政危机”。但是这个开头和结尾的小对话安排的很可爱[破涕为笑]。女王在宪政上照旧,发型...

  • 民初的几次宪政危机

    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1911-1949)》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以宪政的角度解读民国史,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本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的写作背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eogjtx.html